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的疼痛为主证,并伴有嗳气,呕吐等症状.因胃脘部位接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所谓的“心痛”,“心下痞痛”,多指胃痛而言.胃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于西医之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下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疾患.
1,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本证常见病因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以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
(1)寒邪犯胃:素体虚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内客于胃,塞凝气滞,升降不利,致胃气不和而疼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冷热不忌,均可损伤脾胃,令其食满不化,气机不畅而疼痛.如过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致中焦积热,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
(3)肝气犯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郁怒皆能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痛乃作.若气滞日久,必致瘀血内结,胃络受阻,“不通则痛”.若气郁化火,耗伤胃阴,使胃络失养,而致胃痛.
(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或久病伤及脾胃,致使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均可引起胃痛.引起胃痛的病因虽然不同,但总的皆因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热,食滞,血瘀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2,辨证论治
本病有治法多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并需审证求因,分别不同情况,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益气诸法.
(1)气滞胃痛: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证候: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滞胃痛:
证候:胃痛胀满,厌食,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虚寒胃痛:
证候:隐隐作痛,喜暧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细数或沉迟.
治法:散寒温胃,健脾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