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患者年龄:早产儿
小孩大哭大脑,每天大便3次[黄色带绿色]体重1900克.能吃能喝.
昨天晚上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这几天一直给吃的妈咪爱.一代分3次服用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帮我看看小孩在成长中因注意什么
病情分析:
早产儿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为5.6%,美国为7.1%至17.9%不等.国内报道早产儿死亡率为12.7%~20.8%.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早产婴儿的存活率已有所提高,但其日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较正常足月儿差.为此,人们开始关注早产儿发育性照顾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医务人员已开始对早产儿发育性照顾进行研究,并作了相关报道.现将国内外早产儿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指导意见:
一,加强环境管理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产热不足,散热增加,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并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早产儿的中性温度(是指能保持早产儿正常体温,而新陈代谢率最低,耗氧量最少的一种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在32℃~36℃之间,体重越轻者,周围环境应越接近早产儿体温.因此,早产儿往往需要置于暖箱中保暖,体重1001~1500g者,箱温应在32℃~34℃;体重〈1000g者,箱温应在34℃~36℃.
●减少噪音的刺激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尤其在靠近早产儿时要降低音量,最好不在早产儿暖箱或床旁说话;走动轻柔,避免穿响底鞋;监护仪及电话声音设定于最小音量,及时回应监护仪的报警;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国外调查资料显示,在NICU中声音的水平在50~90分贝,最高可达120分贝,远远超过1994年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的白天45分贝,晚上35分贝的指数).
●减少光线的刺激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拉上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照射,降低室内光线,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小时内至少应保证1小时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宝宝的睡眠.
●减少疼痛的刺激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在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体位;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去除胶布,电极等粘贴物时应使用去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生活护理:
二,合理喂养
人类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从妊娠3个月到生后18个月,快速增长的大部分时间在生后.大脑快速增长的时期很容易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可能导致智力及运动功能的长期损害.有人在尸检中发现,重度营养不良儿的脑细胞较正常儿减少15%~20%,体重〈2000g的营养不良早产儿脑细胞则较正常减少60%,表明营养不良对早产儿极易造成损伤.
早产儿营养应该是“支持接近于宫内生长率的最佳饮食,而不给生长发育中的新陈代谢和排泄系统增加压力”.三大营养物质提供热能比例为:碳水化合物40%~45%,脂肪40%~45%,蛋白质15%.
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重要营养来源,它能有效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然而,单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还需加上一定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在国外一些医院里,一般使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早产儿配方奶或者经过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物质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早产儿的住院周期已缩短,出院时早产儿仍然很幼小.因此,国外已有人开始关注如何为出院早产儿提供安全合理的营养,但目前开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保持舒适体位舒适的体位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在安置早产儿体位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促进屈曲体位:用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物,手能触及毛巾床单,能感觉边际,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头手互动.(2)头颅塑形:使用水枕,可避免早产儿中常见的双侧头部平坦,因头部平坦可造成持久的体格及心理社会适应困难.(3)国外有资料报道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呼吸暂停的发作和周期性呼吸,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俯卧位对于改善早产儿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但俯卧位时容易将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且与传统的护理和监护方法不同,因此其临床利弊有待研究.
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对于父母和婴儿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亲子之间亲密感的重要性,并设法提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的途径,鼓励亲密行为的表达,如鼓励母亲采用“袋鼠式喂养”方式,鼓励父母参与婴儿的护理活动.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 国外有人经过一年有目的的观察,结果表明,那些较易患病的早产儿都有一个失望,悲观和生活满意度较低的母亲.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医务工作者应该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医疗资源,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五,预防感染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也是早产儿管理的重要内容.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以此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
病情分析:
早产的宝宝比一般的宝宝发病率会更高一点,但是也不要太担心了,有的小宝宝也很健康的.
指导意见:
1.临床表现为青紫,呼吸暂停,嗜睡,惊厥,尖叫,肌无力及眼球异常转动等症状.
2.本病主要见于是产儿以及剖宫产的新生儿.成熟度越差,此病的发生率也越高.
3.它与低蛋白血症,缺氧,低血糖,感染等有关,特别由于肝缺少葡萄糖醛酸转化酶,形成能排泄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所致.
4.约7%的早产儿发生脑室内出血(IVH)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而达50%.
5.往往有贫血现象.由于早产儿铁的储存不足,出生后1个月以后血清铁量急剧下降.发育太快,需要血量增加,但造血功能较差,未能赶上体重增加的速度.
6.钙,磷及维生素D的储存较少.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功能较差.由于生长太快,钙磷的一般供给量往往不能满足需要.
7.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地大,皮肤较薄,血管丰富,易于散热,而棕色脂肪的量又少等因素易患硬肿症.
8.吸入高浓度的氧,可使动脉血氧张力上升到13.3kPa(10mmHg)以上,视网膜血管因此发生痉挛,导致视网膜缺血损伤,引起纤维组织增生而失明.对早产儿必须用氧时,要注意适当的氧浓度和用氧时间.
预防早产儿在发生早产的各种原因中,大部分为母亲因素,其中除了先天性生殖畸形外,大都可以通过孕期保健来预防.产前检查应予重视,积极预防和控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降低胎盘早期剥离发生率,发现前置胎盘后要及早治疗,纠正贫血.加强对心脏病孕妇的管理,普及孕期保健常识,做好卫生宣教,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感染.
病情分析:
1.外表特点
(1)头部:头大,头长为身高的1/3,囟门宽大,颅缝可分开,头发呈短绒样,耳壳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2)皮肤:呈鲜红薄嫩,水肿发亮,胎毛多(胎龄愈小愈多),胎脂丰富,皮下脂肪少,趾(指)甲软,不超过趾(指)端.
(3)乳腺结节:不能触到,36周后触到直径小于3mm的乳腺结节.
(4)胸腹部:胸廓呈圆筒形,肋骨软,肋间肌无力,吸气时胸壁易凹陷,腹壁薄弱,易有脐疝.
(5)跖纹:仅在足前部见1~2条足纹,足跟光滑.
(6)生殖系统:男性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性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病理生理特点
(1)体温:
①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稳定性不好.
②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
③皮下脂肪少,贮热能力低,供应热能的棕色脂肪组织发育未成熟.
④过冷时肌肉颤动的反应少,控制血液流至皮肤微血管的血管扩张能力差.
⑤胃肠发育不全,无法摄取足够热量来维持体温.
⑥汗腺功能不足,妊娠32周以下出生的婴儿不会出汗.
⑦活动力差.
(2)呼吸系统:
①呼吸中枢,呕吐反射,咳嗽反射均比较微弱,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②肺泡发育不全,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透明膜病.
③容易发生呼吸困难,不规则的呼吸暂停及发绀.
④胸廓及呼吸肌无力,需较强的刺激才能起反应.
(3)循环系统:
①由于肺部小动脉的肌肉层发育未完全,使左至右的分流增加,易有开放性动脉导管,愈早产的婴儿,其开放性动脉导管发生的比例愈高.体重500~1750g之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为12%.动脉导管若持续开放,则从主动脉到肺动脉的血流增加,导致肺水肿,缺氧,使肺小动脉收缩而致肺动脉高血压,最后造成右心衰竭.
②缺氧,酸中毒易引起持续性肺动脉高血压,因由右至左的分流而引起发绀.
③凝血酶原不足,维生素C不足,使血管脆弱易致出血,如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④白蛋白不足及血管渗透性较大易致水肿.
(4)血液系统:早产儿体重越小,出生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的降低开始越早,6周后血红蛋白可跌至70~100g/L(足月儿于8~12周后低至110g/L),有核红细胞持续出现在周围血象中的时间也越长.血小板数也比足月儿的数值低,出生体重越小,增加也越慢.由于反复采血可致早产儿贫血,当短期内采血量达血容量的10%时,会出现症状.早产儿贫血一般不必输血,除非出现贫血症状,此时可给予重组红细胞生成素以减少输血的需要.
(5)排泄系统:
①愈不成熟的早产儿,其肾小球滤过率愈低.早产儿若有严重窒息合并低血压的发生,因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更降低,早产儿会出现无尿或少尿.肾小管功能差,对电解质,葡萄糖的回收能力有障碍,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②浓缩尿液或排除过多液体方面的能力有限,易有水中毒或脱水的危险.
③肾脏系统的不成熟影响排泄药物的能力.由于排泄的时间长,早产儿用药的时间间隔须加长.
④肾脏酸碱调节功能差,使早产儿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6)中枢神经系统:
①脑室周围的微血管比较不成熟而易破裂,故在妊娠32周以前易发生缺氧情形而导致血管壁破裂,造成脑室出血.
②黄疸严重时,因易缺氧使脑血管屏障受损而造成核黄疸,导致脑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③对刺激的反应较慢.
④吸吮,吞咽及张力反射不好,易致喂食困难.
⑤咳嗽反射微弱或无.
⑥呼吸,体温中枢发育不好.
(7)消化系统:
①呕吐反射不良,食管贲门括约肌功能不佳和吸吮,吞咽反射不良,易患吸入性肺炎的危险.
②出生时长时间的缺氧,使肠道血流减少,易有喂食耐受性不良或易造成坏死性肠炎.
③胃容量小,所以进食量少,影响到营养,热量及水分的需求.不同体重早产儿的胃容量有明显差异,如表1所示.到出生2周以后胃容量才明显增加.
指导意见:
日常护理
(1)保持安静的环境,集中护理,喂奶,穿衣,试表及换尿布等工作需在暖箱中轻柔完成,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及移动.
(2)每4~6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应保持恒定(皮肤温度36~37℃,肛温36.5~37.5℃).
(3)每天在固定时间称1次体重,宜在哺乳前进行.
(4)早产儿在脐带脱落,创口愈合后再沐浴.
3.保暖 早产儿室温应保持在24~36℃.相对湿度在55%~65%.体重愈轻者,周围环境温度应愈接近早产儿体温.早产儿生后一般应入暖箱.当体重≥2000g,一般情况良好,食奶量正常,体温稳定时可出暖箱.
4.供氧 吸氧指征包括发绀,气促,呼吸暂停.不宜常规吸氧,且不宜长期持续使用.氧浓度以30%~40%为宜,或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值,监测该值在13.33kPa(100mmHg)内尚属安全.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容易引起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视力障碍.
5.防止低血糖发生 如生后2次血糖值均低于1.1mmol/L(20mg/dl)即可诊断低血糖症,须立即治疗.可静推葡萄糖1g/kg,然后以10mg/(kg·min)的速度持续滴入,待血糖稳定后再滴入24h,以后视喂养情况逐渐减少.症状不能控制者可加用氢化可的松5mg/(kg·d),分次滴入,可升高血糖.
6.维生素及铁剂的供给 早产儿体内各种维生素贮量少,生长又快,易致缺乏.母乳和非早产儿配方乳喂养儿生后每天应给维生素K1 1~3mg和维生素C 50~100mg肌注或静滴,共2~3天.生后第3天可给服复合维生素B半片和维生素C 50mg,2次/d.生后第10天可给浓鱼肝油滴剂,由1滴/d逐步增加到3~4滴/d,或维生素D3 15万~30万U肌内注射1次.生后2个月可给予铁剂,10%枸橼酸铁胺2ml/(kg·d).
7.喂养
(1)开始喂奶时间:生后4h可试喂糖水,6~8h后开始喂奶,体重<1000g者,喂奶须在一般状态良好,无水肿,尿量多,无腹胀,有排便,腹片正常时开始,一般为生后48~72h;体重>2000g者母乳或奶瓶喂养;<1200g者应用配方奶鼻胃管饲,两者之间则视吸吮力而定.
(2)奶量及间隔:开始喂奶量因体重不同而异,体重<1000g者为每次0.5~1ml;1001~1500g者为4ml;1501~2000g者为8ml;>2000g者为10ml.喂奶切忌过速,以免发生胃食管反流误吸.每次喂奶间隔:<1000g者为1~2h;1001~1500g者为2h;1501~2000g者为2.5h;2001~2500g者为3h.每天每次增奶量1~2ml/kg,鼻饲奶前应抽取胃内残奶,残奶量超过应喂量的1/4者,要减少饲入量,残奶量超过应喂量的1/2者,应停喂1~2次.喂奶热量从137.94kJ/(kg·d)渐增至275.88kJ/(kg·d),并最终达到502.08~627.60kJ/(kg·d)(2~4周).
(3)若有发绀,气促,体重过低或喂奶量少于日需要量的一半者,应予静脉输液.
8.预防感染 须做好早产儿室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地板,工作台,床架等均要湿拖湿擦,每天定时通风,定期大扫除和乳酸蒸发消毒,用具要无菌,要经常更换氧气瓶,吸引器,水瓶,暖箱水槽中的水.要严格执行隔离制度,护理要按无菌技术操作,护理前后须用肥皂洗手,护理人员按期做鼻咽拭子培养.感染及带菌者应调离早产儿室工作,早产儿中有感染者宜及时治疗,有传染病者及时隔离.
9.疾病治疗 若发生异常病理情况应及时给予正确诊治.
以上是对“早产儿因预防什么疾病”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温馨提示:
普及孕期保健常识,做好卫生宣教,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感染。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