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家侄:2000年生人,已经就读幼儿大班。
在食物上特别重意,无论谁给他买的东西(特指零食),非愿意一次性吃光,哪怕吃完后呕吐腹泻。不吃光的话念念不忘。不让往吐里吃就说对他不好。家人下班回家或者到外面干什么事情回来就会问:“给我买什么好吃的了?”
天冷怕他吃雪糕过多,告诉他热了才可以吃。他就出去跑步,跑出汗了回来好吃雪糕。记录:一天吃13根雪糕。
小弟吃了他两个草莓,他哭半个小时。家长教育他:“你因为吃的心疼的哭,别的小朋友还不笑话你呀?”他回答:“爱笑话就笑话,我就哭。”直到我承诺给他重新买草莓才不哭。后来真的给他买回去。
请问:是小孩子都经历这个阶段还是他有什么毛病?或者心理疾病?怎么样才能纠正好吃的毛病?
备注:他父母在外地上班,他跟爷爷奶奶生活。
第一次问题补充:家长朋友们怎么看?怎么才能改掉这个习惯呢?
你好:在我国城市中,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完全成人环境中,成为人们宠爱的中心,所以独生子女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而不知道该怎样去关心他人。一位儿童心理专家曾经这样说:“现在的孩子拥有的东西太多了,让他们学会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东西是很有益处的。”饲养伴侣动物恰恰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培养儿童的责任心、更有助于儿童性格的多方面发展。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结构,可看作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品质的总和。心理学家把儿童性格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龄前期,是性格受环境制约的阶段,儿童的行为往往直接受具体的生活条件的影响。第二阶段相当于小学及初中年龄阶段。随年龄增长,社会生活实践的日益丰富,使不少行为方式经反复的训练和强化而获巩固,性格的塑造正趋向于完成阶段。此时若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方式需要加以纠正时,必须施以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才能收效。第三阶段是高中年龄阶段。此时的行为主要受青少年自身内心的制约,性格基本上已定型,改变也就较为困难了。由此可见,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原则。此期儿童除了家庭教育外,同时接受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成人对他们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使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目的性均有所增长。他们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开始比较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一般说来,孩子大约在3岁左右开始了解“好”与“坏”的含义。这就是道德认识的萌芽。儿童的自我意识也渐发展,通过老师与父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过程中,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经常受到赞扬的行为是好的,应该保持;常挨批评的事是不好的,要尽快改正。所以,良好的行为方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形成的。家庭环境既然是儿童性格形成的摇篮,父母在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对孩子性格形成的潜移默化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式、生活作风及道德风貌等,都会在孩子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父母教育儿童的方式,更可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类型。例如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儿童任性、骄傲、自私、情绪不稳定的性格。棍棒型的教育方式,则使孩子变得盲从,缺乏自信与自尊或顽固、冷酷的不良性格。过于保护型的方式,则使孩子养成依赖、被动、缺乏独立能力、胆怯等性格。唯有既有民主又有一定权威的教育方式,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开朗、乐观、机灵、大胆、独立自主、善于社交及有创造能力等良好的性格。所以,以家庭的角度来说,为儿童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融洽和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良好性情的前提。这种家庭气氛使儿童性格愉快、性格开朗,也有可能学会对人热情、关心他人及尊敬长辈等优良品性。正由于儿童时期有明显的模仿特征与易受暗示性,这就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必须设法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以身作则,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父母主动为老弱病残者让了坐,这行为的本身就无言地告诉了孩子应该如何关心、体贴他人。同样你想培养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必须自己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孩子通过耳濡目染,就会仿效父母的好学作风。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本身却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孩子自然不会听你的。所以家长在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除了奉献一片真诚、慈祥、无微不至的爱心外,更要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教会孩子礼貌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鼓励儿童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及探索创造的能力。一旦发现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应采取严格一致的方式,进行制止及纠正。对孩子绝不能一味溺爱、娇宠,否则后患无穷,悔之晚矣!总之,儿童性格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父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要尽量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生活环境,使孩子以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性格踏上社会。我的回答供参考。
温馨提示: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