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我儿子今年十二岁了,平时老是斜着看东西,今年查出来远视眼。近视眼我是知道的,但是远视眼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希望得到的帮助:远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远视眼的形成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二是角膜、晶状体的弯曲度变小。这多为先天因素。
三是由于房水、晶状体的屈光指数减少,玻璃体的屈光指数增高引起,这类原因比较少见。
远视眼不仅会影响视力还会影响到学习,因为调节肌之一---内直肌长期过度收缩,致使发生肌肉疲劳症状,眼球酸胀,眼眶疼痛,同时伴有头昏脑胀,会出现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记忆力不佳等现象。
1小孩远视眼是生理性的。有些人在眼的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眼球停止发育,眼轴不能达到正常眼的长度,这样就会形成轴性远视眼。在小孩患上远视眼之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2如果患上的是轻度的远视,那么患者的远近视力可保持正常,要是重度远视或因年龄增加调节力减弱,这样的话远近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而且近视力比远视力更差。还有是视疲劳,如果长时间近距离工作,调节过度可产生视疲劳。
3青少年远视在出现视力减退,眼疲劳症状,的时候要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配眼镜矫正,也应定期验光、调整适当眼镜度数。如果是成年人患有轻度远视,无眼疲劳症状,远近视力皆好者,这样的话可以不用矫正。
远视是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后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影象。病人主观感觉看远模糊,看近更模糊。用凸透镜矫正远视。轻度的远视,通过晶体的调节,主观感觉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大,调节力下降,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慢慢表现出来。
远视的病因:
1.眼轴过短,因眼球发育不正常引起。
2.角膜和晶体等的屈光力过低。
3.晶体位置异常或无晶体。
远视的发病机制:
不论远视眼是由于眼轴的长度变短,屈光体表面弯曲度减小还是由于屈光率的降低,其引起的光学效果都是相同的即从无限远处发出的平行光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焦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不清的像由于眼轴变短相应的视网膜向结点处靠近,所成的像则较正视眼要小些。在远视眼由黄斑处所发出的光经眼的屈光作用呈散开状离开眼球。沿着散开光的相反方向向后延长在眼球后面形成虚焦点。因为宇宙中不存在集合光,故这种眼在不使用调节时看任何物体都不清楚。
远视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因而要看清远距离目标时.远视眼需使用调节以增加屈光力.而要看清近目标则需使用更多的调节.当调节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时即可出现近视力甚至远视力障碍.常见的原因是眼球前后轴较短(称为轴性远视).其次是眼的屈光力较弱(称为屈率性远视).远视也可以认为是眼球发育不全.在儿童时一般常为远视.以后随年龄增长而程度减低.
治疗:
远视眼.如果视力正常.又无自觉症状.不需处理.如果有视力疲劳症状或视力已受影响.应配戴合适的凸透镜片矫正.远视程度较高的.尤其是伴有内斜视的儿童应及早配镜.随着眼球的发育.儿童的远视程度有逐渐减.
以上是对“远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远视眼的病因病理病机:
常见的原因是眼球前后轴较短(称为轴性远视),其次是眼的屈光力较弱(称为屈率性远视)。远视也可以认为是眼球发育不全,在儿童时一般常为远视,以后随年龄增长而程度减低。
临床表现:远视眼的视力,由其远视屈光度的高低与调节 力的强弱而决定。轻度远视,用少部分调节 力即可克服,远、近视力都可以正常,一般无症状。这样的远视称为隐性远视。稍重的远视或调节 力稍不足的,因而远、近视力均不好。这些不能完全被调节 作用所代偿的剩余部分称为显性远视,隐性远视与视之总合称为总合性远视。远视眼由于长期处于调节 紧张状态,很容易发生视力疲劳症。
远视眼形成的原因
1、光性远视:
指由于眼屈光系统的屈光力减弱而导致远视眼。根据导致屈光力减弱的原因,又可以分为两类:
2、率性远视:
眼球任何屈光面的弯曲度变小所导致的远视眼。如扁平角膜,晶体表面弯曲度小等。
3、性远视眼:
指眼的屈光力正常,但是眼轴较正常眼短而产生的远视眼,这是造成远视眼最常见的原因。新生儿眼轴长度平均18mm,属于生理性远视,随着生长发育眼轴日渐加长,直至变为正视眼,这个过程称为眼的“正视化”。若眼轴发育在某一阶段停止,正视化不充分则形成轴性远视。
4、数性远视
由眼的总屈光指数或部分屈光指数低于正常所引起的远视,如角膜、晶体、房水屈光指数降低或玻璃体屈光指数升高。
贴士:临床关于远视的分度
临床上把3D以下的远视眼称为轻度远视;3D~6D的远视称为中度远视;6D以上者称为高度远视。
轻度远视患者大都为青少年,具有代偿性调节功能,其远、近视力都正常,并能看清任何距离的物体,这种远视眼称为隐性远视。中度远视或年龄较大的患者,其调节力较差,不能完全代偿,其代偿的剩余部分称为显性远视。隐性和显性远视合称为全远视。
温馨提示: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