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症状慢性胃炎是由于长期受到伤害性刺激、反复摩擦损伤、饮食无规律、情绪不佳等原因引起的一种胃粘膜炎性病变。本病病情轻重不一,按胃镜和病理等所见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某些食物(如烟、酒、浓茶、咖啡等)长期刺激、免疫功能失调、外服某些药物、胆汁返流等因素有关。也可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或由其他疾病所引起。本病病程较长,症状持续或有反复发作,且无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胃体胃炎的上述消化道症状较少,而可发生明显或隐性恶性贫血,较多出现缺铁性贫血;胃窦胃炎则较多出现消化道症状,部分人症状酷似消化性溃疡,呈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并可反复表现为黑便或呕吐咖啡样液,但多可自动止血。纤维胃镜、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可以确诊本病。中医将面色苍白、体乏无力、纳谷差、胃部喜按喜暧等症状归之为脾胃虚寒型。将胃痛连及两胁、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大便秘结、舌苔黄厚等症状归之为肝火犯胃型。将口干、舌红、苔光剥、睡眠不安且多梦、大便硬等归之为胃阴损伤型。自疗时当有区别。自疗注意事项(1)本病病因复杂,病程长久,至今仍缺乏十份有效的治法。故要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必须从多方面的治疗着手。(2)情绪与胃炎关系密切。郁怒、紧张、可导致胃肌收缩,微小血管痉挛,胃自身保护修复机能减退、胃酸分泌亢进等情况。故患者一定要思想达观、精神松弛、心情愉快。(3)戒烟、酒、咖啡、浓茶。(4)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忌食过酸、过冷、过烫、过辣以及粗糙的食品。(5)进食时宜细嚼慢咽,以利于胃的消化。(6)进食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7)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相对减少,患者可适当多吃一些酸性水果、酸奶、肉类荤汤等,以促进胃液分泌。(8)胃酸分泌亢进时(泛酸、嘈心、烧灼感、多食易饥),可多吃些碱性食品,如绿叶蔬菜、苏打饼干等。(9)忌食煎烤腌熏食品。重盐、重糖糕点也宜少吃。(10)鼻、咽、口腔等慢性炎症一定要及时治愈,以免将细菌及毒素吞入胃中引发胃粘膜炎症。(11)退热止痛药(APC、克感敏、安乃近、去痛之类)、红霉素、四环素、利血平(复降片)、消炎痛、磺胺类(SMZ等)、激素类(强的松、可的松等)均有刺激损伤胃粘膜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12)节制性生活。自治疗法1.成药自疗法(1)养胃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2)黄芪建中丸,每次1粒,每日2次。温开水化服。以上(1)、(2)方适合脾胃虚寒者。(3)三九胃泰,每次1袋,每日3次。(4)戊已丸,每次6克,每日3次。以上(3)、(4)方适合肝火犯胃者。(5)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6)云南白药,每服0.3克,每日3次。(7)元胡止痛片,每服4-6片,每日2-3次。以上(6)、(7)方有活血止痛作用,可配合其他药使用。2.验方自疗法(1)淮山药100克、生鸡内金100克、醋制半夏60克、浙贝母40克,研成细末,每次3克,用水吞服,每日3次。(2)百合30克、乌药10克、木香10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用于胃阴损伤者。(3)炒黄芪30克、蒲公英30克、百合20克、乌药10克、白芍20克、甘草6克、丹参20克、焦三仙各10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用于浅表性胃炎兼有烧灼样感觉者。3.饮食自疗法(1)猪肚1只、苏醒10克、生姜4片、花椒1.5克、陈皮10克。共煮至猪肚酥即可喝汤食用。(2)等量芡实、莲肉、红枣、淮山药、米仁、党参、焦白术、茯苓、甘草研成细粉。每次取30克,开水冲食,或加米烧粥吃。(3)姜汁适量、大米100克。将大米用水浸泡后,用麻纸5-6层包好,烧成灰,研细末,分早晚2次,饭前用姜水冲服,轻者1剂,重者连服3剂,服药后1周以内以流食为主,勿食生冷油腻等物。本方用治慢性胃炎有较好疗效,尤其对病情轻、病程短者疗效更佳。(4)生姜、橘皮各20克。水煎,每日2-3次分服。本方用于治慢性胃炎、胃痛、呕吐粘液或清水,具有健胃、解毒之功效。4.外治自疗法(1)代灸膏(市售)贴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四穴,隔日调换。中脘:从胸骨下端的剑突到脐连线的中点。胃俞、脾俞:两侧肋弓下缘连线正好通过第2腰椎,向上2个椎突,即2个“鼻盘珠”,是第12胸椎突。脾俞在11、12椎突之间横开1.5寸处,胃俞在脾俞下1寸处(若找不准,可以在该部位找压痛点)。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宽、距胫骨缘一横指处。(2)505神功元气袋(市售)缚于胃部。5.其他自疗法(1)每天打太极拳1-2次。(2)每日饮矿泉水2-3杯。避免误诊有些患者因胃部饱胀、嗳气,误认为消化不良,便取多酶丸(片)服用,这会加重对胃粘膜的损伤。有些患者喜欢用抗酸剂,其实如无烧心感、泛酸水、多食易饥等症状,宜少用碱性抗酸剂。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