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旧时俗称“螳螂嘴”,是在婴儿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因为很像长出来的牙齿,所以称为“马牙”或“板牙”,马牙的产生是由于粘液腺管阻塞、上皮细胞堆积而形成的,一般几个星期以后就会自行消失。马牙的存在既不会妨碍吃奶,也不会影响日后乳牙的萌出。有的婴儿因为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但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但是在婴儿长马牙期间也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父母注意。
旧时认为马牙会妨碍新生儿吃奶,所以应该将其割掉。但从现代医学来看,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它不仅不会妨碍新生儿吸奶,反而有助于新生儿的吸吮作用,属于新生儿的正常生理现象。因此“马牙”不能擦更不能挑,父母要做的就是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切不可以给孩子擦马牙、挑马牙,这样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健康。如果马牙过大,影响婴儿吸奶,可用2%红汞消毒,然后再用消毒针挑破马牙,放出内容物,即可愈合。
同时还应将马牙与鹅口疮相区别。鹅口疮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的皮肤损害,通常在牙龈周围形成白色的斑片状白膜附着,可以用棉签轻轻剥去。剥去白色黏膜后,基底部充血明显,病理学检查可见真菌孢子以及菌丝。故根据临床特点以及病理学检查可进行区分。
马牙并不是真正的牙,不会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发育,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也不需要医治。同时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即使个别婴儿可能会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等现象,这也是由于马牙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所以父母们对宝宝口中出现的马牙并不需要过多的担忧,真正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去挑破马牙,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