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的小儿疾病。川崎病可以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病变,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
川崎病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高热持续五天或五天以上,双侧结膜充血,口腔以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出血,唇红及干裂,呈杨梅舌,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恢复期指端出现膜状脱皮,躯干部多为红斑,没有水泡和结痂。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胀,川崎病多发于婴儿,典型病例和不典型病理的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相近,在怀疑患儿患有川崎病时要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其本身呈现一定的流行性及地方性,临床表现也有发热,皮疹的症状。推测与感染有关,可能受多种病原影响,例如丙酸杆菌感染,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川崎病在急性期存在着明显的免疫系统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医学上多认为川崎病是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本病的婴儿和儿童均可得病,由于是心血管的病变,即是自身的症状,又可是导致死亡的并发症,要及早发现,进行适当的治疗。
猩红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呼吸系统的传染病,是由于产生红疹毒素的乙型溶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临产症状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发病时咽喉部位易出现红肿溃烂。猩红热四季都可发生,以冬季和春季多件,学龄儿童发病较高,多发生在幼儿园或者小学集体生活的地方,传染途径多为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产生的飞沫通过呼吸道系统传播。
猩红热一般发病急骤,发烧,咽痛,头痛,呕吐,后颈部和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全身呈红色栗粒样皮疹,疹与疹之间皮肤发红。猩红热传染期间要注重患儿的隔离,加强幼儿的免疫系统,增加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根据对两种疾病的描述可以知道川崎病是相较于猩红热更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川崎病的患者发病年龄小于猩红热的病患。川崎病在临床出现的概率比猩红热低很多,猩红热属于比较常见的传染病治愈率也很高。两者虽然都可以传染但是传播途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