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春季多发,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本病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发病多与风有关,如外感风邪,血虚生风,郁热风燥.治疗上以祛风为本,同时还要根据病程,虚实及受邪之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风邪束表型 每于风吹而发,表现为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色淡红或淡白等.多由卫外失固,风邪束表,营卫失和所致.治宜疏风解肌,调和营卫.取防风,知母,苦参各12克,当归,生地,蝉蜕各9 克,甘草,丹皮各6克.水煎服;一日2次.有恶寒症状的,去生地,知母,丹皮,加桂枝9 克;伴发热,心烦口渴,皮肤有灼热感的,加紫草,苦参各,9 克;疹伴水疱,晚上痒甚,头痛,纳呆的,加白术,地肤子,车前子各9克.
血虚风燥型 本证型中老年人或体虚者易患,表现为皮肤干燥,疹块反复发作,缠绵数月或数年,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华等.多因病久阴伤,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濡养所致.治宜养血祛风滋阴润燥.取熟地,山萸肉,山药各12克,泽泻,茯苓,丹皮,白芍,当归,桃仁各9克,水煎服,一日2次.伴腰膝疲软,五心烦热的,加沙参,麦冬,旱莲草各9克.
肝郁内热型 本证多见妇女,尤其更年期前后,表现为皮肤瘙痒,干燥,每因情志抑郁而发,可伴有胸胁胀闷,或于月经前数天出现风团,月经干净而消失等.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肾不足,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郁于肌肤而成.冶宜疏肝理气,疏风清热.取柴胡,白芍,当归各12克,白术,茯苓,丹皮,山栀子各9 克,薄荷,防风,蝉蜕各6克,水煎服,一日2次.伴口干口苦的,加龙胆草,黄芩各9克;伴腹痛,纳呆,便结的,加大黄 6克;伴胸闷气短,口舌生疮的,加生地,黄芩各9克.
此外;在内服的基础上,还可取白矾,蚕砂,芒硝,荆芥,苦参各20克水煎外洗,随痒随洗,可以快速止痒.平时要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如葡萄,番茄,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等.
人工荨麻疹,在临床上又分为单纯性皮肤划痕症和症状性皮肤划痕症两种类型.单纯性皮肤划痕症是指用指甲或其他钝性物体轻划皮肤后,即可出现一条条红色且略高于皮肤的痕迹,无其他不适,过十几分钟便消失了,多属于生理性体质反应.而症状性皮肤划痕症多见于过敏体质的年轻人,皮肤经划后可出现条条红斑,其边缘伴有红晕,并有瘙痒症状.这两种情况有时可在同一人身上出现.
皮肤划痕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当局部皮肤受到外界物理刺激后,即可反射性地引起皮下毛细血管扩张,血浆,组织液渗透到真皮层,就会出现红色条痕.但有报告输入血清及IgE也可致正常健康人发生皮肤划痕症.
对这种皮肤划痕症,自己要注意平时不用手或其他东西去刺激皮肤,更不要乱抓,因越抓越痒,还易招致局部感染.如瘙痒甚者,可口服非那根,扑尔敏等抗组织胺药,外用皮炎平软膏涂擦.
急性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以祛风,清热,祛湿为主:
处方一:荆芥10克,防风10克,紫草30克,黄芪30克,苦参20克,地肤子2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处方二:蝉蜕10克,连翘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藓皮20克,水煎服.
以上两方可任选一方内服.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可导致血虚,血虚生风,形成恶性循环,中医理论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治疗应加用养血滋阴的中药.
处方:生地20克,首乌2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防风10克,丹皮10克,玉竹10克,荆芥10克,大枣30克,人参叶30克,水煎服.
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主要采用内服法,如皮肤瘙痒难忍,也可用紫背浮萍,苍耳草,荆芥,紫苏叶,百部等中草药任选1~2种,各120克煎汤外洗
以上是对“人工性寻麻诊的中医治疗方法..”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