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主要症状:全身无力
发病时间:每天
化验检查结果:周期性痳壁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不好
治疗原则
1.尽早治疗造成低钾的原发病,减少或中止钾的继续丧失.
2.补钾:能口服者尽量口服,不能口服者需静脉补钾.常用药为10%氯化钾,一般每日补充3~6g,严重病例可补充至8g以上.
你好,血钾低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摄入不足,一是丢失过多,另外还有钾的细胞内外的分布异常情况,所以对于低血钾症是需要先查明具体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并适当进行钾的补充.
只要及时给药,是没有什么危险的,一般的基层医院都能治疗,只要对症.静脉输注氯化钾,在不能口服或缺钾严重的病人使用.常用浓度为5%葡萄糖液1.0L中加入10%氯化钾10~20ml,每g氯化钾必须均匀滴注30~40min以上,不可静脉推注.补钾量视病情而定,作为预防,通常成人补充氯化钾3~4g/d,作为治疗,则为4~6g或更多.(3),补钾注意点:a.尿量必须在30ml/h以上时,方考虑补钾,否则可引起血钾过高.b.伴有酸中毒,血氯过高或肝功能损害者,可考虑应用谷氨酸钾,每支6.3g 含钾34mmol,可加入0.5L葡萄糖液内静滴.C.静脉滴注的氯化钾浓度太高可刺激静脉引起疼痛,甚至静脉痉挛和血栓形成.d.切忌滴注过快,血清钾浓度突然增高可导致心搏骤停.e.K+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很慢,约15h才达到细胞内,外平衡,而在细胞功能不全如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下,钾的平衡时间更长,约需1周或更长,所以纠正缺钾需历时数日,勿操之过急或中途停止补给.f.缺钾同时有低血钙时,应注意补钙,因为低血钙症状往往被低血钾所掩盖,低血钾纠正后,可出现低血钙性搐搦.g.短期内大量补钾或长期补钾时,需定期观察,测定血清钾及心电图以免发生高血钾.
以上是对“低血甲能治好吗?在那治?”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你好
这个是一相对常见的病.如果是的话进行补钾就可以了.是可以治疗好的.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次进行提问题.我们会非常密切关注你的问题.
西医治疗就是补钾,很快缓解,但容易复发,中医治疗可以解决反复发作.
纯中药治疗周期性麻痹可解决反复发作的难题.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西医称为周期性麻痹,中医称为痿症.临床表现为乏力,肌肉酸痛四肢瘫痪,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困难而死亡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以发作时常伴有血清钾降低,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横纹肌迟缓性瘫痪为特点的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 本病是以周期性发作的弛缓性瘫痪为特点的肌肉疾病,多数伴有钾离子代谢异常,以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最为常见.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表明,周期性麻痹的发作与肌细胞膜功能异常有关,发作时钠,钾泵兴奋性增加,使大量钾离子内移至细胞内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和电刺激的无反应性,导致瘫痪发作.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困难而死亡,一般治疗方法为口服钾片,不达秀或静点氯化钾针,但治标不治本,易复发,不能根治,且副作用大,损坏脾,胃,肾等脏器,而诱发其它病症 .
治疗上可以考虑饮食治疗
1,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宜选用高钾饮食,如瘦猪肉,猪肝,猪腰,猪肚,肉松,咸肉,羊肉,鸡肉,鱼,干贝,虾米;黄豆,青豆,黑豆,赤豆,绿豆,豌豆,蚕豆,豆制品,花生,莲子,百合,慈菇,竹笋,蘑菇,紫菜,榨菜,白菜,苋菜,菠菜以及各种水果.
2,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宜进食低钾食物,如鸡蛋,鸭蛋,松花蛋,猪血,猪肠,海参,南瓜,菜瓜,凉粉,藕粉,鸡头米,甘蔗等.
3,正常血钾性周期性麻痹,宜多进食含钙食物,如豆类,花生,奶类,海带,虾皮等.
如果效果不好尽早去医院治疗.
你好,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临床表现为:疲劳,受凉,暴饮暴食,应用激素等可诱发,发病多在夜间睡眠或清晨睡醒时,也可在午睡睡发病.患者感四肢麻木,酸痛,无力,肌无力以近端为重,下肢重于上肢,有时颈肌无力,抬头困难.严重者可有呼吸机麻痹,出现呼吸困难,有的出现少尿或尿潴留.肌无力一般于数小时内达高峰,检查时发现肌张力降低,键反射降低或消失,心脏听诊可发现心音低钝,心动过速,心律紊乱.重症者可有血压下降,严重心律紊乱.轻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自行缓解.发作时查血清钾低于3.5mmol/L,心电图呈低钾改变.本病发作时应即刻口服氯化钾2-3克,此后每日5-15克,分3-4次口服,同时静脉滴注氯化钾2-4克.
本病预后良好,及时治疗(补钾)可迅速恢复,轻型患者甚至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而目前却无特效的预防手段,主要时发病时即可补钾治疗,平时不发作时谨慎补钾,容易引起高血钾症而出现心律失常危及生命.可定期复查血钾.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