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我岳父今年五十五岁,现在车祸后也手术了,可现在伤口是金葡菌感染,我想问北京的专家,这个到底用什么药能治好呢?我对我们这边的医生治疗都快要失去信心了,因为一个多月下去了,可还不见好转,所以我想自己上网问你们专家用什么药能治好呢?
加强支持疗法,对原发或迁徒性化脓病灶要及时切开引流,要积极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必要时可输血.有酸中毒时要用5%碳酸氢钠150~200ml/次,最好分次给,而不是一次给大量.如有低血钾或低血钠时要补充生理盐水及氯化钾.有糖尿病等原发病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以改善机体的抵抗力.
1.一般感染:如金葡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是肠毒素,病程有自限性,输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即可,不必用抗生素.疖肿在切开引流前后可口服TMPco 2片,2次/d,红霉素 0.375g,3次/d或利福平300mg,2~3次/d,空腹服.由于金葡菌产生青霉素酶,耐药菌株逐增多,青霉素G除个别对之敏感者应用外,目前已少用.临床皮肤软组织感染重者,可在口服上述三药之一,外加肌注庆大霉素8万u,2次/d(或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或肌注丁胺卡那0.2g,2次/d.病人可在门诊随访.
2.严重金葡菌感染:需于住院前在急诊室抽血培养后立即联合静脉应用抗生素.
(1)新青Ⅱ(苯甲异噁唑青霉素)或头孢噻吩(先锋Ⅰ号):4~8g/d,每6~8h静脉滴注,加上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8万u,静脉注射,2~3次/d,或丁胺卡那0.2g,肌注,2次/d.
(2)对青霉素敏感的金葡菌:可用青霉素G1200万~1800万u/d,分次静脉滴注,加庆大或丁胺卡那,剂量同前.
(3)头孢唑啉头孢氰美唑:6~8g/d,分次静脉滴注,加庆大或丁胺卡那.
(4)红霉素1.2~1.8g/d和氯霉素1~2g/d,分次静脉缓滴,要将红,氯霉素溶在500ml液内滴注.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者可考虑用此方案.
(5)万古霉素1~2g/d ,分次静脉滴注,或和庆大(丁胺卡那)联合用.万古和氨基糖甙类均对肾功能有损害,因此用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尿常规和肾功能.此方案用于对多种抗生素耐药金葡菌.
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脑实质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肿.脑实质内形成脓腔,临床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局部定位体征和感染性症状.后两种病原体所致的脑脓肿极少见.可在任何年龄发生,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发病率占神经外科住院病人 2%左右,男女比例约2.5:1.
病因及病原体 脑脓肿绝大多数继发于体内某处的化脓性病灶.根据感染来源的不同,脑脓肿可分为五大类:
①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半数,并以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并发胆脂瘤引起的最多见.大约 2/3发生在大脑颞叶,1/3发生在小脑半球,其他脑叶少见.脓肿大多单发,但多见多房脓肿.中耳炎和乳突炎时,细菌侵蚀鼓室壁,造成化脓性骨髓炎,然后破坏鼓室盖,乳突小房顶或岩骨后方,炎症累及各层脑膜,细菌通过血管及其周围间隙进入脑组织.炎症向上发展即形成颞叶脑脓肿,向后发展即形成小脑脓肿.小儿由于乳突骨质薄,中耳感染容易通过乳突气房和特劳特曼氏三角(迷路三角.上方为岩上窦,下方为面神经管,后方为乙状窦)蔓延到小脑半球引发脓肿.
②鼻源性脑脓肿,少见.额窦,上颌窦,筛窦的化脓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多发生在额叶底部和前部,蝶窦的炎症可引起垂体,颞叶或颅底的脓肿.
③血源性脑脓肿,约占1/4.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化脓性感染后,感染灶内脓性栓子脱落,随血流迁栖到脑白质,形成脑脓肿.此类脑脓肿1/3~1/2为多发.分布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好发于额叶和顶叶.原发灶如脓胸,肺脓疡,支气管扩张感染,疖肿等.其他远隔部位的脓栓可来自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如房室间隔缺损时常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大量血液不经肺循环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化脓性栓子脱落后沿动脉进入脑白质可引起脓肿(此类也称心源性脑脓肿).头面部疖和痈,颅骨骨髓炎,牙槽脓肿时,脓栓可通过头面静脉与颅内静脉的交通支进入颅内(这些交通支无静脉瓣),形成脑脓肿.腹腔,盆腔脓肿和泌尿系感染时,脓性栓子可由脊柱周围的静脉丛经吻合支进入椎管内静脉丛,经椎静脉入颅形成脓肿.
④外伤性脑脓肿,开放性颅脑损伤,早期清创不彻底或延迟清创,细菌,骨碎片和异物进入脑内,形成脓肿.脓肿多在外伤早期形成,但也有数月乃至数年后形成者.此类脑脓肿多为单发.往往发生在创面和有碎骨,异物处.颅底开放性骨折和脑部手术后,也可偶发脓肿.
⑤隐源性脑脓肿,感染源多不明显或隐蔽.可能由于脑部感染较轻,身体抵抗力强,应用抗生素后感染暂时被控制.但往往脑实质内已潜有细菌,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又繁殖起来形成脓肿.此类脑脓肿病程长,症状体征似脑瘤,不易鉴别,常在术中穿刺出脓液才确定.近来因广泛使用抗菌素,此类脑脓肿有增多趋势.
脑脓肿的病原体多为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金黄色或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溶血性,草绿色和厌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偶有樊尚氏杆菌,伤寒杆菌和副大肠杆菌类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所致者.约1/4为混合细菌感染.感染源不同,致病菌亦不同.如耳源性脑脓肿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其他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单独或混合感染.且病原体往往与耳部感染细菌一致.鼻源性脑脓肿的病原体以肺炎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多见.胸源性脑脓肿的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有厌氧菌混合感染.心源性脑脓肿的致病菌以甲型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腹,盆腔感染所致的以大肠杆菌为多.外伤感染性脑脓肿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大多数脑脓肿的脓液培养阴性,这与运用了抗生素或未做厌氧菌培养有关,故应强调做厌氧培养.而且脓液抽出后应立即接种到培养基,才能培养出细菌,脓液还应做药敏试验,以便指导用药.从抽出的脓液也可估计细菌类别,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脑脓肿,脓液黄色粘稠,链球菌所致的脓液黄白色稀薄,绿脓杆菌所致的脓液发绿有腥臭味,大肠杆菌所致的脓液有粪便恶臭.弓形虫,阿米巴,隐球菌,诺卡氏菌等所致的脑脓肿较少见.
脑脓肿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脑脓肿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①急性脑炎期,细菌进入脑白质,病灶区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许多小液化灶,病灶周边水肿.若病灶靠近脑浅表处,则有脑膜炎反应.此期病人出现全身急性感染中毒症状,如高热头痛,呕吐,嗜睡,全身乏力,颈部抵抗.末梢血中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一般病程1~2周.用抗生素后全身症状很快缓解.隐源性脑脓肿可无全身中毒症状.②化脓阶段,此时软化坏死炎性灶形成脓液,许多坏死化脓灶逐渐融合成脓腔,脓腔逐渐增大,有时脓腔间仍有间隔成为多房脓腔.脓腔周围有不规则炎性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一薄层包膜,但与邻近脑水肿组织和神经胶质增生带尚无明显界限.此时病人全身感染症状好转或消失,此阶段可称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可以数天到数月.③包膜形成阶段;脓腔壁的肉芽组织和神经胶质细胞纤维化而形成一个坚韧的包膜.包膜形成的快慢与病原体种类和毒性,机体抵抗力,抗生素使用有关.脑脓肿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单发多房或多发.包膜一般于2~3周内初步形成,完整包膜形成需4~8周.随包膜的逐渐形成和脓腔的增大,颅内压逐渐升高.局灶症状也相继出现.病情发展快者易出现脑疝.颞叶脓肿容易发生颞叶钩回疝(小脑幕切迹疝),小脑脓肿易发生小脑扁桃体疝(枕大孔疝).此时病人突然昏迷,病灶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呼吸浅表,减缓或停止,脉搏迟缓,血压上升后下降.另一种是脑脓肿破裂.见于邻近脑室的和脑浅表处的脓肿,当脓腔压力增大或腔壁较薄时(常在全身用力,腰穿快速或大量放液或脑室造影)突然破入同侧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形成急性化脓性脑室炎或脑膜炎.病人突然高热,昏迷,抽搐,末梢血和脑脊液粒细胞剧增.死亡率极高.
脑脓肿的诊断 依靠一般脑部感染征象和局部症状,以及有关辅助检查,如①脑穿和脑脊液化验(腰穿应小心操作).若脑压明显升高,则不要放液,只留少量脑脊液做常规和生物化学检查.通常脓肿早期,脑压稍高,包膜形成后脑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可增高,包膜形成后白细胞数可正常,而脑脊液蛋白质可增加到1~2g/L(100~200mg%),若脓肿在脑浅表或脑室壁,脑脊液蛋白质增加更明显.当发生脑疝时,由于椎管梗阻,脑压不能下传到脊髓蛛网膜下腔,于是脑压反而不高.②脑超声波检查.大脑半球脓肿时,超声检查可发现中线波向对侧移位,可见脓腔的多次反射波.小脑脓肿,超声显示双侧室扩大.③ X射线头颅平片检查.耳源性脑脓肿时,同侧中耳和乳突有炎症改变,X射线检查还可发现胆脂瘤和岩骨骨质破坏.鼻源性脑脓肿时,可发现额窦,上颌窦,筛窦,喋窦不充气,骨质模糊,有液平面.颅内压增高,颅平片显示指压痕增多,和(或)钙化的松果体移位.颅骨骨髓炎引起脑脓肿时,颅骨有炎性改变.外伤脑脓肿时,可发现颅骨碎片和金属异物.④特殊造影.颈总动脉血管造影对幕上脑脓肿可行定位.⑤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既安全又准确的诊断手段.脑脓肿呈高密度环状影像,中心低密度的单房,多房或多发病灶,病灶所在部位,脑室移位情况和脑水肿带宽窄均可显示.反复做CT扫描可以观察脑脓肿形成三个阶段的组织学影象,穿刺术后可用CT观察脓腔演变过程.有条件的地方,CT检查应作为诊断脑脓肿的首选手段.⑥磁共振检查,有助于确诊脑脓肿.适合于颅底,脑干部位检查.脓肿表现为一环状高信号带和中心低信号区.磁共振又可用于三方位影像定位.
脑脓肿的鉴别诊断 脑脓肿应与下述病变做鉴别:①化脓性脑膜炎,有高热,脉快,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无局限神经定位征,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质增高,脑超声检查,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均正常.②硬膜外或硬膜下积脓,常与脑脓肿合并存在,很少独立发生.脑血管造影脑表面为一无血管区,CT发现脑表面有半月形低密度影.③血栓性窦感染,细菌栓子脱落,沿静脉窦扩散所致,表现为周期性脓毒败血症,不规则寒战,弛张热,脉快,末梢血粒细胞增加,但脑脊液无改变,可借助脑超声,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鉴别.④化脓性迷路炎,由化脓性中耳炎所致,症状类似小脑脓肿,但头痛较轻,呕吐,眩晕严重,眼震多呈自发水平和旋转混合型,共济失调为双侧性或不明显,无脑膜刺激征,无视乳头水肿,腰穿正常.⑤脑肿瘤,发病缓慢,无感染病史,仅颅内压增高,脑脊液细胞正常,经颅平片,血管造影,CT扫描不难鉴别.
治疗 应根据病理不同阶段,病情急缓,脓肿部位范围,机体抵抗力和机体反应好坏选择治疗方案.在急性脑炎期和化脓期,主要用抗生素治疗,脱水疗法,全身支持疗法和调整好水电解质平衡,促使炎症消退或局限.脓肿包膜形成后应积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应尽早进行,避免发生脑疝.手术方法有脓肿穿刺引流术和脓肿切除术.①脓肿穿刺引流术,其优点是简单,对组织创伤小,适合各种部位单发脓肿.约1/3病人可痊愈.②脓肿摘除术,适用于脓肿包膜形成完整,身体耐受性好,脓肿位置不深且又不在功能区病人.③立体定向抽脓术,适用于多发脑脓肿和脑干脓肿,可在立体定向下穿刺抽脓.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