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岁
主要症状:高烧3天不退
发病时间:
化验检查结果: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刚开始以为感冒发烧,打了两针不管用
伤寒杆菌(造成之伤寒病,常称“伤寒热”,其症状包括高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相对缓脉,脾肿大等.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力很高,伤寒常见的传染源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伤寒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过的食物.伤寒可用抗生素治愈.抗生素有安比西林,氯霉素,磺胺剂等,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病人入院后,即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发热期病人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2周可轻度活动.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一般退热后2周才恢复正常饮食.应鼓励病人多进水分,每日约2000~3000ml(包括饮食在内),以利毒素排泄 .如因病重不能进食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常用氢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1~2mg,每日1次静脉缓慢滴注;或口服强的松5mg,每日3~4次,疗程不超过3天.若伤寒合并血吸虫病,尤其是急性血吸虫病时,一般宜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伤寒的病原治疗,待体温被控制,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后,才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对兼有毒血症和显著鼓肠或腹泻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宜慎重,以免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特别是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洪水,战争,地震等自然灾害会使本病大流行.
此病的传染源为伤寒病人及带菌者,他们的大便,尿,呕吐物等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传播,水源污染可能会造成爆发流行.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只有2%左右可再次发病.
本病的典型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出现皮疹及脉搏相对缓慢,少数病人发生肠出血,肠穿孔或伤寒性肝炎等并发症.
儿童伤寒的特点
儿童年龄越小,发病越不典型,轻病者多,一般发热不规律,多呕吐及腹泻,但中毒症状轻,无相对缓脉,玫瑰疹也较少见,脾大不明显,病程较短,易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但较少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
婴儿伤寒则重症多,多起病急骤,高热,惊厥,腹胀,呕吐等,病死率较高
一)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病人入院后,即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发热期病人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2周可轻度活动.
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一般退热后2周才恢复正常饮食.
应鼓励病人多进水分,每日约2000~3000ml(包括饮食在内),以利毒素排泄.如因病重不能进食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常用氢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1~2mg,每日1次静脉缓慢滴注;或口服强的松5mg,每日3~4次,疗程不超过3天.
若伤寒合并血吸虫病,尤其是急性血吸虫病时,一般宜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伤寒的病原治疗,待体温被控制,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后,才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
对兼有毒血症和显著鼓肠或腹泻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宜慎重,以免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
以上是对“小孩得了伤寒怎么治”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你好~治小儿高热还是中医有优势.小儿高热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许多病症都可以高热作为主要症状出现.由于高热的病因不同,症状和治疗各异,由于你没有具体说清楚症状,在这里沃简单介绍一下.
若患儿发热病程较长,热势高,但并无大汗,大渴之症,说明邪热仍在表,未入里化热伤津,治当疏风解表,佐以清解,即表中寓清之意,故用银翘散加减.双目微肿赤者,多为风热温毒所致,加用大青叶,升麻疗效较好.
若你的孩子高热,无汗,面赤,舌红少苔,说明表里同病,治宜解表清里法.用生石膏,黄芩,连翘清解里热,用知母,生地,鲜芦茅根养阴清热,用葛根,升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配薄荷,苏叶发汗解表.
如果孩子舌质嫩红,苔少.津液干枯,热结胃肠,燥屎不行,而成便结难下此属温病热结阴亏之证..用元参,生地,麦冬养阴增液,紫草,青黛清热凉血润便,大黄荡涤积热,元明粉软坚化燥,共奏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之效.
温馨提示:
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降低易感性,是预防感冒最好的办法。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