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应立即采血分析血气和电解质而没有必要纠正血液温度;pH和PO2 应恢复到正常若心脏复苏是必须的而且是能维持的应立即将病人浸入含有45~48℃水的大浴盆中使之迅速暖和过来
在冰水内浸泡1小时或更长的病人有可能复温成功而不留永久性脑损害甚至核心体温到达26℃的病人也可获得恢复因此在恢复温暖前不要过早地宣布病人已经死亡儿童的恢复较常见;而成人则较少见在复温过程中要特别当心因为血pH钾和钠可迅速发生变化给他保保暖,欢迎再来提问
最常用腋下测量法,操作如下:先将体温计的水银汞柱甩到35度以下,再将体温计头端置于受测者腋窝深处,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5到10分钟后读数.读数方法是一手拿住体温计尾部,即远离水银柱的一端,使眼与体温计保持同一水平,读出水银柱右端所对的数字.读数时注意千万触碰不要体温计的头端,这样手会影响水银柱而造成测量不准;眼睛不要高于或低于体温计.
测量时要注意腋窝处没有保暖或者降温的物品,并且应该将腋窝的汗液擦干.另外注意,测量后30分钟再测量体温较为准确.
发热分度标准:
一般认为,正常的腋下温度为36度到37度.
(1)低热:体温为37.5到38度;若低热持续时间1个月以上,即为长期低热
(2)中度热:体温为38到39度;若发热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即为长期中度热
(3)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若发热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即为长期高热
(4)超高热:体温在41度以上
(说明:以上均为摄氏度)
[相关词]
体温计:测量人或动物体温用的温度计,通常是在很细的玻璃管里装上水银制成,人用的体温计刻度从35C开始到42C.有口表和肛表两种,口表放在舌下或腋下测量,肛表插进肛门内测量.也叫体温表.
一,体温相对稳定的意义
地球表面的温度一年四季在不断地变化,各个地区的气温也大不相同.(最高和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150℃,就是温带许多地区,冬,夏气温之差也往往在60℃以上.)人类由于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并能采取防寒保暖措施,故能够在极端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和工作,并维持较恒定的体温,即37℃左右.
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的机能是在进行过程中产生的.低等动物(无脊椎动物及低等脊椎动物,爬行,两栖和鱼类)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或接受太阳辐射热的多寡而发生改变,称为变温动物.变温动物只有在其适宜温度范围内才能生长,繁殖和进行正常活动.而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它们将隐蔽起来或进入休眠.鸟类,哺乳类,尤其是人类的体温调节机制进化完善,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都能保持体温相对稳定,为恒温动物.恒定的体温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持续稳定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这样就增强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体温的测量
(一)体表温度与深部温度
测量体温常用特制的汞温度计,也可用热电偶,热敏电阻温度计和温度图仪等.
通常说人的体温为37℃,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其实仔细研究,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一样,可分为深部温度和体表温度两部分.这里所说的深部和体表无严格的解剖含义,仅是指功能模式的划分.
1.深部温度 人体深部温度是相对稳定而又均匀的.但是,由于代谢水平不同,各个内脏器官的温度也略有差异.肝脏温度最高可达38℃.脑产热量较多,温度也接近38℃.肾脏,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处的温度略低些.由于血液不断循环,会使深部各器官的温度趋于一致.因此在理论上,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血液温度,它可代表身体内部器官温度的平均值.
2.体表温度 体表温度要低于深部温度,而且由里及表存在着明显的温度梯度.体表具有一定的厚度,在体温调节中可起隔热层作用,通过它维持着深部体温的相对稳定.
体表的最外层,即皮肤表面,其温度称为皮肤温.机体各部位的皮肤温相差很大.在环境温度为23℃时测定,额部的皮肤温为33~34℃,躯干为32℃,手为30℃,足为27℃.在寒冷的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四肢末梢(手和足)的皮肤温度显著降低,而头部皮肤温的变动相对比较少.皮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凡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二)体温的测试部位及其正常值
由于机体深部血液的温度不易测量,在临床检查和实验研究中,为了方便,通常测定腋窝,口腔或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一般直肠温度最高,比较接近机体深部温度,约为37.5℃,量2-5分钟,但不方便量测,不建议.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5℃左右,约为37.0℃,量3-5分钟.腋窝温度约比口腔温度低0.4℃,量5-10分钟.报告体温时,要注明测定的部位.
(三)如实汇报
现在是甲型H1N1l流感的高发期,当向上级汇报时,一定要如实汇报.一般标准为37.5以上需重测一次,如仍高于37.5那么就要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筛查.
三,体温的生理变异
机体深部的温度虽然比较恒定,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环境温度,精神和体力活动状况等条件而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
(一)昼夜节律
人类体温具有昼夜周期性.一天当中的体温,清晨2~6时最低,黎明后开始上升,整个白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下午6时达一日的高峰.这种以昼夜(24小时)为周期,往复出现高峰,低谷的生理现象,称为昼夜节律.人类无论生活在地球任何地区,体温均呈现昼夜波动.表面看来,白天体温升高的原因,是由于活动多,代谢率高,产热增加所致.其实并非如此.整天卧床保持安静或彻夜不眠的人仍有同样的体温周期性变化.实验表明,将受试者置于无任何时间标记的很深的地下室中长期生活,昼夜节律照样存在.不过此时昼夜周期比24小时略长一些,谓之自激周期.如令受试者返回地面,接受光照等同步因子的影响,其生理周期逐渐恢复原状,仍与地球自转周期保持同步.一般认为,这种节律的产生是内源性的,受昼夜节律起搏点(也称生物钟)的控制.实验表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很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
(二)性别
女子的平均体温高于男子约0.3℃.除性别差异外,女子体温还有月节律的特性.成年女子体温水平随着月经周期发生波动.如图9-2所示.测定基础体温(早晨醒来,未起床测口腔温)发现,月经前体温较高,月经来潮的同时,体温约下降0.2~0.3℃,到排卵时体温又降低0.2℃,此后突然升高.临床上,可通过连续测定基础体温,以检验受试者有无排卵及排卵日期.女性体温的周期性升降,与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水平高低相吻合.这种月周期变化,可能也是在生物钟的控制下进行的.
(三)年龄
新生婴儿和幼儿的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应加强护理保温.出生后数月随着神经系统的健全和活动与休息规律的建立,逐渐形成体温的昼夜节律.老年人代谢活动减弱,体温较青壮年为低,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代偿能力下降,不能耐受外界环境激烈变化的刺激,也要及时注意保温和散热.
(四)体力活动与情绪
肌肉活动可使产热量明显增高,导致体温上升.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也可使体温升高,有的机体在某种紧张情况下,体温可升高2℃左右.而手术麻醉时,体温下降,故要注意保温.
以上是对“儿童吃降体温药后体温过低怎么办”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人体腋下温度加上0.5代表体内温度,只要在36.2-37.5都是正常温度,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可以有0.5-1度的波动,测量时候一定测量10分钟,而且要夹紧,保证测量准确.
如果温度还是偏高建议及时饮水补充体液减少退热药物的用量.
其实只要发烧温度不是高热都建议采取物理降温的,可以把冰块放置在肘关节下和膝关节下,用湿毛巾在额头冷敷,也可用酒精在发热部位涂抹降温.
首先要判断是不是没量好,因为影响体温测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掖下皮肤湿润,或者没放到位,还有就是时间有没有太短等.还有就是现在体温是35度多,但需要观察.有的人基础体温就很低呢.
你好,儿童的对药物的反映及吸收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般药物的需要量都是以体重为单位计算的,制药的标准是50KG,儿童往往体重是不足的,所以,一般儿童用药要减量.
建议,在儿童用药时,最好用儿童专用的药物一般是针对儿童制造的,计量会比较合适.对儿童的肝肾损害也会小一点.如果,是用成人药物,一般是减半服用.停药后,症状一般会自己恢复.
你好,宝宝体温降的很低应该是不合理使用退烧药所致,所以合理用药相当重要,38度以下建议物理降温;1.保持室内温度在21℃至23℃;2.让患儿卧床休息,敞开包被或脱去过多的衣服;3.给患儿频频喂冷开水或凉饮料,一晚250毫升.4.用冰袋敷额头.5.高烧你可以用酒精檫宝宝关节处,洗个温水澡,将患儿置于比体温低4℃至6℃的温水中浸浴5至10分钟,然后用大毛巾将全身擦干并轻轻按摩皮肤至发红为止;还可用32℃至34℃的温水,以大人手腕内侧皮肤不烫为宜,给患儿洗澡,重点擦洗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四肢,整个擦浴时间10至15分钟,直至患儿体温降到38℃便可等,一般要在体温39度高烧以后才用退烧药,象安乃静滴液,但3岁以内的婴幼儿发高烧时应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一般不打退烧针,不吃退烧药,以免发生虚脱及药物毒性反应.无论是否退热,家长应尽可能带孩子去查清夜晚发热的原因,看看宝宝感冒是着凉了还是病毒感染,强行降温是不科学的.
注意让宝宝多喝水,维C果汁等,喝点有营养的汤类如鸽子汤,鸡汤,鱼汤,吃点清淡易消化事物,记住千万不要强迫宝宝吃,因为发烧后,影响宝宝的肠胃消化功能,等恢复后就会好的,祝早日康复.
以上是对“儿童吃降体温药后体温过低怎么办”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你好,如果是药物过量引起的,需要等药效消退后体温才有可能恢复,如果不是很低,一般没事,要是出现四肢发凉可以热敷一下,注意保暖.吃药是否科学尤其是小孩需注意一下几项:1,给婴幼儿灌药不要粗暴,不能捏嘴堵鼻子,2.有一些药需饭前吃,一是为了合理地发挥药效,如小儿常用的胃蛋白酶合剂,稀盐酸等,二是有的小儿吃药易吐,饭后吃药容易把饭和奶吐出来,3,有些药需要空腹用,这是因为治疗的需要,是药物发挥较好的效力,如大多数驱虫药,肠道抑菌和杀菌药,4,对新生儿于婴儿用药需谨慎,对肾脏听力损伤的有庆大,丁胺,链霉素等,对骨骼发育要影响的药喹诺酮类药物等,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家长因孩子生病而着急,会为了退热,止咳,止泻,止痛等违反医生的规定次数,一日多次喂药,更有的把药量加倍应用,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有害的,任何一种药都有一个起作用的过程,任何一种病的好转与痊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通过一定的时间,药物控制了病原体,机体调整了自身的防卫,抗病的能力和机体的功能,才能消灭病原体,修复受损害的组织,达到健康的身体.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