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况是因为肺活旺盛的原因,是肺里的阴衰阳胜,可以补阴益阳,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可以健脾补脾以养肺金,这样治疗可以补脾补肺阴,降肺火就行了.用药上可以养阴清肺丸,人参健脾就可以的,平时注意多喝水,注意保暖就可以了!
你可以吃中药,如果就你说的情况,方子这样,吉梗20,前胡20,今介10,紫菀20,陈皮15,甘草5,百部15,五味子15,化红15,杏仁15,麦冬20,白芷15,尖贝10,消化不好就加鸡内金15,山楂20.这样吃三剂看情况好转再继续.每剂喝两天,每日喝三次,一剂基本请水算喝到位.
以上是对“请中医给个方子!!”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你好,这在中医可辨为咳嗽, 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为外感咳嗽,可以有以下几种证型:1.风寒袭肺:症状: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场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3.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
如果想缓解症状的话,可以尝试一些化痰药物,例如橘梗,能刺激粘膜,引起粘膜分泌亢进,使痰液稀释,促使其排出;同时皂甙还有镇咳,镇静和解热的作用;此外,橘梗还具有抗炎作用,因而应用橘梗配伍其它药物治疗咽喉肿痛,伤风咳嗽,及其它呼吸道炎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川贝母有镇咳祛痰作用,广泛用于治疗慢性和急性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和结核所致之咳嗽,特别是对上呼吸道感染经控制后仍咳嗽,且吐痰不利者,服用川贝母粉或川贝片疗效更佳.马兜铃,有抗菌作用,对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剂的祛痰和舒张平滑肌的作用;所含马兜铃酸还有抗癌,抗感染及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的作用;此外,马兜钤还具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半夏有显著的镇咳作用,镇吐作用,而生半夏则有催吐作用,故一般均用制半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症,此外,半夏还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可用于治疗子宫颈痛,皮肤癌.
你好!只是这样看你的资料很难判断到底是哪种类型的支气管炎,请补充多些,以供判断,这里提供两个最常用的方子,希望对你有用:
1.支气管炎中药方1-肺燥感寒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炙麻黄2.4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蒸百部9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形寒未除仍属风寒未彻,故用三坳汤合止咳散加减,止咳散化痰止咳作用好,外邪未清者可与宣肺散寒或清肺润燥同用.此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尤为有效.其中紫苑,百部,白前三味为治咳良药.紫苑性温而润,用量可适当重些,与百部配合,有肺热者亦无妨.百部性寒味苦而润,白前温润降逆,再与甘润之药配合,相得益彰,取效更为满意 .
2.支气管炎中药方2-风热袭肺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
【方药】前胡3克,薄荷3克,桔梗3克,杏仁泥3克,紫苑4.7克,白茅根15.6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按语】此为风热袭肺,热邪移于胃肠,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胃肠热雍气滞,热灼津液为痰,而出现咳喘,发热,大便秘结等症,故治以宣肺泄热化痰之法.其方用薄荷,前胡,桔梗以宣肺,黄苓,花粉,白茅根清热,更以生川军攻泻胃肠之热,即釜底抽薪之义,又佐以杏仁,贝母,紫苑,苏子化痰降气,肺之宣降得复,肠胃气机通达,则症自愈.
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固本咳喘丸:40粒,每日2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四佛合剂:20毫升,每日三次,一月为一疗程
十味贝砂散:5克,每日三次
化痰平喘片:5片.每日三次,7日为一疗程,连服三疗程
有好转后,要加强身体锻炼,加强营养,养成良好得生活习惯,不吸烟喝酒,注意保暖,注意环境卫生,祝健康
以上是对“请中医给个方子!!”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根据您的症状建议应用北京名老中医专家祝谌予的宣肺宁嗽汤加减,处方如下:钩藤10克(后下),薄荷10克(后下),桑叶10克,菊花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白前10克,桑白皮6克,紫苑10克,生甘草6克.上述药物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主治风热袭肺,宣降失常引起的咳嗽咽痒,痰白不多,或咽干咽痛,遇风遇热则咽痒,咳嗽频频,舌边红,苔薄白,脉浮右寸大.
加减胸闷痰多者,加陈皮15克,炙远志6克;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9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板蓝根9克等;痰黄稠者,加黄芩9克,鱼腥草9克;发热者,加芦根30克,白茅根30克,葛根12克等;恶寒怕冷者,加荆芥12克,防风12克.胸背痛者加丝瓜络15克,郁金12克或瓜蒌皮18克,橘络15克;痰粘难以咳出,加川贝母15克,浙贝母15克;风寒咳嗽鼻塞声重者加苏叶12克;秋天感受凉燥而咳,状若感冒风寒,但可见津伤之证,如唇燥咽干,皮肤不润,减桔梗,白前,加松子仁9克,款冬花9克,冰糖为引.秋天感受热气而发病,即为温燥,先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有痰稀粘,肝继则气逆而喘,喉干而痛,唇燥鼻干,烦渴,加北沙参9克,麦冬9克,川贝母9克,桑叶18克,枇杷叶为引.
您好,急性支气管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之后,与肺,脾二经之感邪有关,肺,脾二经之感寒或感热会发生急性支气管炎,其治疗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两类.
风寒咳嗽咳嗽频而重急,无痰或有稀白痰,鼻塞涕清,咽痒声重,或伴发热恶寒,或见全身不适.症属风寒闭肺,肺气失宣,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用杏苏散加减.
风热咳嗽多见上感入里化热,热邪迫肺致咳痰不爽,痰黄不易咳出,咽喉充血潮红或发热出汗.症属风热犯肺,肺失清素.治宜散风解热,清肺止咳.
你有痰且堵得慌应为风热咳嗽,可用如下药方:
桑花15克,连翘,桑叶,菊花各10克,前胡,百部,桔梗,牛蒡子各6克,杏仁,薄荷,甘草各5克,芦根12克,清水煎服.发热重的加黄芩,知母各5克,生石膏10克;咳重痰多加全栝蒌10克,川贝5克同煎.
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咳嗽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感受外邪,肺失宣肃,肺气不利所致或素有痰饮,复感外邪,内外相引而发病.
1,感受风寒:恶寒发热,咳嗽,痰稀薄,色白,伴鼻塞,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方药:杏苏散加减(杏仁10克,苏叶10克,枳壳10克,桔梗6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10克麻黄6克,甘草6克).2,风热伤肺: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吐粘痰或黄痰,,口渴咽痛,苔薄黄,脉浮数.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0克,桔梗6克,杏仁10克,芦根15克,薄荷3克,黄芩10克,贝母10克,甘草6克).3,燥热伤肺:咳嗽少痰,痰粘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炎干鼻燥,甚者胸胁痛,舌边尖红,脉浮.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10克,杏仁10克,贝母10克,沙参12克,桔梗6克,黄芩10克,白茅根15克,甘草6克).4,痰湿蕴肺:咳嗽痰多,痰白腻或稠后,每于晨间咳痰尤甚,因痰而咳,痰出则缓,舌苔白腻,脉濡滑.方药:二陈汤:(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具体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温馨提示: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荤腥。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