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骨后闷痛,紧缩压榨感或压迫感、烧灼感,可向左上臂、下颌、颈背、肩部等放射,可伴有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窒息感、甚至晕厥,不典型表现有牙痛、咽痛、上腹隐痛、消化不良、胸部针刺样痛或仅有呼吸困难。
病情分析:
冠状动脉综合症一般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
指导意见:
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胸痛或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疼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往往达30分钟,偶尔在睡眠中发作.卧床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仅出现短暂或不完全性胸痛缓解.
心肌梗塞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疼痛程度较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恐惧,有濒死之感.
生活护理:
需要及时住院治疗,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
病情分析:
你好!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指导意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rupture)或糜烂(erosion),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各异,其冠状动脉却具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因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非ST段抬高型ACS中更是如此.抗栓治疗可分为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血酶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又分为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而ST段抬高型主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两者在病生理上的差异可能在于:非ST段抬高型病生理基础为血栓不完全堵塞动脉或微栓塞,而ST段抬高型则为血栓完全阻塞动脉血管.虽然两者病生理过程相似,但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有着较大区别.
一.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2002年ACC/AHA推出了新的UA/NSTEMI治疗指南其中关于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建议如下:
• I类
1. 应当迅速开始抗血小板治疗.首选阿司匹林 (Level of Evidence: A)
2. 阿司匹林过敏或胃肠道疾患不能耐受的患者,应当使用氯吡格雷 (Level of Evidence: A)
3. 在不准备做早期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入院时除了使用阿司匹林外,还应尽可能使用氯吡格雷,用药时间为1 (Level of Evidence: A)-9个月 (Level of Evidence: B)
4. 在准备做介入的住院患者,应当使用使用氯吡格雷1个月以上 (Level of Evidence: A),如果没有出血的高危因素,则可使用9个月 (Level of Evidence: B)
5. 在准备做择期CABG并且正在使用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当停药5-7天 (Level of Evidence: B)
6. 除了使用阿司匹林或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外,还应当使用静脉普通肝素或皮下LMWH抗凝 (Level of Evidence: A)
7. 对于准备行心导管检查和PCI的患者,除使用阿司匹林和普通肝素外,还应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Level of Evidence: A)
• IIa类
1. 对于持续性缺血,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或不准备做有创治疗但有其他高危表现的患者,除了使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外,还应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Level of Evidence: A)
2. 与普通肝素比较,优先使用依诺肝素作为UA/NSTEMI患者的抗凝药物,除非准备在24小时内接受CABG手术 (Level of Evidence: A)
3. 对于已经使用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且准备做心导管检查和PCI的患者,应当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也可以只是在PCI之前使用 (Level of Evidence: B)
• IIb类
1. 对于没有持续性缺血并且没有其他高危表现的患者或不准备做有创治疗的患者,除了使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外,还使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 (Level of Evidence: A)
• III类
1. 没有急性ST段抬高,正后壁MI或新发LBBB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Level of Evidence: A)
2. 在不准备做PCI的患者使用阿昔单抗 (Level of Evidence: A)
这一指南长期指导了我们的临床工作.但医学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近几年来随着各种大规模临床研究的开展和新药物的不断涌现,许多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摆在了我们面前,指南也应随之更新进步.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出关于血栓性疾病的指南ACCP7,我们就根据ACCP7来谈一谈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策略
生活护理:
早期保守策略:
1. 阿司匹林 (Class IA);阿司匹林禁忌时选择氯吡格雷(Class IA)
2. 氯吡格雷服用至少1个月 (Class IA)至9个月 (Class IB);如不能早期介入,氯吡格雷应在急诊室近早服用
3. 依诺肝素或普通肝素 (Class IA)
4. 依替巴肽或替洛非班:
持续缺血 (Class IIaA)
TnI或TnT升高 (Class IIaA)
其他高危因素 (Class IIaA)
5.非计划行进PCI,阿昔单抗不应早期使用 (Class IIIA)
以上是对“冠状动脉综合症有哪些症状?..”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患者,患有冠脉综合症,未经治疗化验
指导意见: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又分为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而ST段抬高型主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两者在病生理上的差异可能在于:非ST段抬高型病生理基础为血栓不完全堵塞动脉或微栓塞,而ST段抬高型则为血栓完全阻塞动脉血管.
生活护理:
患者应该低脂低盐饮食,减少情绪波动,禁止吸烟,喝酒不良习惯,预后不详
病情分析:
你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急性Q波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随之触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ACS是主要发病机制.
指导意见:
近来已肯定炎症也是ACS发病的重要因素,炎症的致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鉴于AC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用单一的线性思路不可能完全预测治疗措施的影响.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是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所有的抗栓治疗策略因影响这一反馈系统,应被认为有多重作用.
生活护理:
以上叙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病情分析:
您说的应该是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吧.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说起冠心病您一定不陌生,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症是对冠心病中后两类的重新定义.
指导意见:
首先说一下稳定性心绞痛的表现,他已经不属于ACS了,但是他的临床表现很典型,不稳定心绞痛和心梗跟他的表现类似但是逐一严重.
稳定性心绞痛典型特征如下:40岁以上人群发病,疼痛部位位于胸骨后着心前区或剑突下,可向左肩和左臂内侧放射,甚至打左手无名指于小指,也可放射至左颈部或面颊部,误认为牙痛;疼痛呈绞榨样,可有重压窒息感;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5分钟,可因劳力或精神紧张诱发,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后1-2分钟缓解.
生活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胸痛或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疼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往往达30分钟,偶尔在睡眠中发作.卧床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仅出现短暂或不完全性胸痛缓解.
心肌梗死的表现如下:
1. 疼痛 这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疼痛程度较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恐惧,有濒死之感.在我国约1/6-1/3的病人疼痛的性质及部位不典型,如位于上腹部,常被误认为胃溃疡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位于下颌或颈部,常被误认为骨关节病.部分病人无疼痛,多为糖尿病人或老年人,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少数病人在整个过程中都无疼痛或其他症状,而事后才发现得过心肌梗死.
2. 全身症状 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一周左右.
3. 胃肠道症状 约1/3有疼痛的病人,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也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 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尤其24小时内.心电图可呈现弥漫性异常.
5. 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期中,会导致血压下降,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且常不能恢复以往的水平.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低于80mmHg,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的表现.
6. 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数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发生率约为20%-48%,为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和顺应性降低所致.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或进而发生右心衰竭的表现,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痛和水肿等.右心室心肌梗死者,一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
病情分析:
冠状动脉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冠脉供血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所致的心肌损害,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本病多见于40 岁以上的人.男性较多见,男女发病率的比例约为2∶1.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
指导意见:
根据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的部位,范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只是有心电图的改变;
2.心绞痛型冠心病.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症状严重,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4.缺血型冠心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冠心病.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
上面5种类型的冠心病可以合并出现
生活护理:
针对未患冠心病的人群,对冠心病易患因素进行干预,防止冠心病的发生.这项工作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应着手冠心病预防工作的开展.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低脂低盐饮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是更为迫切的任务.
以上是对“冠状动脉综合症有哪些症状?..”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