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主要症状:右眼角处有一小麦粒肿
发病时间:两年前
化验检查结果:没检查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没治疗,只是偶尔有脓液,但不多,用手挤压就出来了,在睫毛根处,也不痛,也不经常有脓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询问一下具体情况和治疗办法
病情分析:
麦粒肿,是指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周围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
以针灸之法治疗麦粒肿,在五十年代末就有多病例观察之临床资料[1].自此之后直到七十年代,各地中,西医刊物,陆续报告了应用挑治,艾灸,耳针等治疗本病均有一定效果.自八十年代以来,不仅穴位刺激之法有所增加,诸如开展穴位激光照射,腕踝针,穴位贴敷,剌血,灯火灸,耳穴埋针等;而且在观察的病例数上也大大超过以往的数十年的总和.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包括各种穴位刺激法)对麦粒肿的疗效是确切的,可促使未成脓者自行消退,已成脓者促进排脓.其总体治愈率在90%以上.关于针灸治疗麦粒肿的机理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展开.
指导意见:
【麦粒肿的治疗】
1,早期湿热敷或旋磁理疗,促进浸润吸收或硬结迅速化脓.
2,手术切开:当脓点形成后可切开排脓.但要注意外麦粒肿的切口应与睑缘平行,内麦粒肿的切口庆与睑缘垂直.切忌不适当的挤压,以防炎症向眶内,颅内扩散,引起眶蜂窝织炎,海绵窦静脉炎,脑膜炎,及脓肿等而危及生命.
3,对顽固的经常发作的病例,可用自体免疫疗法.伴全身发烧,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者可给抗生素及磺胺类的药物的应用.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耳尖;2,耳甲艇,耳甲腔.
(二)治法
主穴可任选一组,亦可两组交替取用.耳尖穴刺法:一般选患侧耳尖穴,严格消毒后,用左手捏起耳尖部皮肤,右手持小号消毒三棱针,针尖向下,快速刺入皮内,沿皮下向下刺入约5分深左右,半捻转3次即出针,随之左手拇指沿耳轮向上推,挤出血8~10滴,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止血.第二组穴,上眼睑患病,取患侧耳甲艇;下眼睑患病,取患侧耳甲艇.若上下同发,以较重者为主,双眼同发病取两侧穴.严格消毒后,用26号1寸毫针或三棱针,迅速在穴区点刺3~5下,注意不可穿过皮肤,各点出血少许,如不出血,可用手挤出少量.以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每日1次,一般只针3次.
生活护理:
【麦粒肿如何防治】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土疳或土疡.麦粒肿分为内外两种: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的感染为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由于小儿免疫机能差,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强,加上本性好动,若同时伴有卫生习惯不良,脏手揉眼等,易致细菌侵入腺体而发病.
外麦粒肿病变部位初起时红肿,疼痛,近睑缘可摸到硬结,形如麦粒,3~5天后脓肿软化,7天左右可自行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排脓或因排脓不畅自行吸收消退.
内麦粒肿:因其炎症部位在坚实的睑板内,一般范围较小,看起来不重,但疼痛却明显,近外眦部(小眼角)的重症麦粒肿可引起白眼球(球结膜)水肿,呈水泡样,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在睑结膜上的病变区呈红色或紫红色中心部有黄白色脓点,脓肿自结膜面自行溃破,脓液可排出,症状消失.
麦粒肿早期可热敷,每日三次,每次20分钟左右,以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消散肿物,晚期可待脓肿肿局限化后切开排脓或让其自溃.千万不要用手挤压或用没有消过毒的针去挑,因为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直接和颅内的血管相通,再加上面部的静脉无静瓣膜,挤压后炎症易向颅内扩散,可引起后果严重的海绵窦炎或脑膜炎等.重症者可全身应用抗生素,眼局部用一般浓度的眼药水和眼药膏.
病情分析:
麦粒肿,是指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周围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
指导意见:
全身及局部抗生素治疗可促进炎症的消失,青霉素族的抗生素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均可,它对化脓菌的作用都很好.局部可点眼药,一般使用0.25%氯霉素眼药水即可,如分泌物多可用利福平眼药水效果好.小儿入睡后可涂金霉素眼膏.
生活护理:
麦粒肿通常数天即可痊愈.平时,每小时用温热的布压住感染部位20分钟,可以改善患儿的疼痛症状,也可以促进排脓,加快治疗.
温馨提示: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