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但内有两个息肉,每个都达到了五毫米,此外,病人还有心脏病和肝炎.
一年前发现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只是吃了一些消炎药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知道如何治疗最佳,
病情分析: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指导意见:
一般最好是手术治疗比较好,以免恶变,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即①单发,无蒂息肉;②息肉直径大于1cm;③基底宽度;④50岁以上有症状的息肉;⑤胆囊壁增厚;⑥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样病变.当然还要注意低脂饮食和口服熊去氧胆酸减轻症状.
这位朋友,你好,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特点.
关于胆囊息肉的手术治疗.有着自己的标准.一般如下
(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5)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
(6)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46.9%).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以中青年为主.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但常难以定性,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目前主要诊断手段是超声检查,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病变处的粘膜改变,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但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定性及鉴别诊断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阴性率.如当病变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时,或伴有胆囊结石时易造成漏诊,且对定性和鉴别亦有一定困难.
近几年,非手术和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随着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建议考虑用中医中草药治疗.
病情分析:
胆息肉可以而且最好用中医治疗,因为手术复发率高.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①肝胆气滞型②肝胆湿热型③血瘀内阻型 ④肝肾阴虚型.
① 肝胆气滞型
症状:右胁隐痛或胀痛,走窜不定,时轻时重,时作时止,脘腹胀满,性郁抑郁或易怒,口苦,恶心,胸闷,喜叹息,嗳气,舌苔薄白,脉沉弦.
辩析:本症由情志不调引起,肝失通达,肝胆失疏,肝胆郁阻,气结肋下,右肋隐痛,反复发作,气属无形,聚散无常,疼痛游走不定.气郁不舒,则性情抑郁,易怒.胆郁不通,故见口苦.肝胆气郁又犯脾胃,胃失受纳,脾失运化,脾胃升降失常,故见少食,恶心,嗳气,腹胀等.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解郁,健脾和胃,软坚散结.
② 肝胆湿热型
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胀痛明显,腹满而拒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少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胸脘痞闷,发热畏寒,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
辩析:本症由湿热内蕴,肝胆失于疏泄,肝郁气滞,而见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胆汁不循肠道,胆汁外溢,则可出现身黄,小便黄及口苦,湿热蕴结于脾胃,故脾胃失于运化,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水湿不行,则见腹部痛满,胸脘痞闷.热伤津液,阴液亏耗,则见咽干,便秘等.
法则:清热化湿,利胆通腑,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③ 血瘀内阻型
指导意见:
症状:右胁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较甚,面色晦暗,苔薄黄,舌质紫暗瘀斑,脉细而涩.
辩析: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肝气久滞,血行不畅,血停日久,则成积块,不通则痛,故右胁刺疼,血瘀则脉络不通故苔薄黄,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血瘀日久而化热,故舌质红,苔薄黄.
法则:活血去瘀,疏肝通络,软坚散结.
④ 肝肾阴虚型
右胁不痛不明显,精神疲倦,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潮热心烦,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或干或稀,舌红苔少,脉细数.
辩析:劳累,劳神过度或久怒易耗伤阴血,易成阴虚,肝肾精血不足,髓海和筋骨失养则出现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阴虚则阳亢,内热伤津,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
治则:养肝柔肝,滋阴益肾,利胆和胃.
具体方剂去当地中医院按具体情况开方就可以了.
给一方:
柴胡6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熟地40克,山萸肉15克;肉桂粉1克(研粉冲药服)
用三付试试;一般能见效.
以上是对“胆内长了两个息肉,应该怎样治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胆囊息肉可见于正常人,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并且不用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如果出现胆绞痛等症状后需手术治疗.
指导意见:
病人胆囊内有俩息肉,如果没合并胆囊炎,一般不考虑手术.但患者合并肝炎和心脏病,如果心脏病较严重,最好在心功能调节到比较好的时候行择期手术,避免以后胆囊炎发作行急症手术时由心功能不好带来的风险.
病情分析:
目前还没有什么药物可消除息肉,所以可考虑做保胆取息肉手术.手术的目的只是摘除息肉和明确病理性质,解除心理负担,并不是像以前那样等到10mm,连胆囊一起切除.因为已经发现有功能的胆囊切除(无论是腹腔镜还是开腹手术)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见当代胆道外科学第三章8页)主要是胆囊切除所致的胆道损伤问题还未完全避免.功能性胆囊切除后肠肝循环和脂质代谢的变化,不能完全代偿恢复.现已发现胆囊具有某些免疫功能切除后对人体的长远影响值得研究.胆囊切除后大肠癌,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升高和许多以前没有注意的亚健康状态等,腹腔镜只改进了器械,没有改变胆囊切除引起的后果,特别是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比开腹的更高,一想就明白,开腹手术百年,在三维直视手指触摸下都有0.5%左右的胆道损伤率和死亡率,腹腔镜没有改变(分离,结诈和切断胆囊管)造成医原性损伤的任何程序,怎能改变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病率呢?更不能与保胆手术相比了.他的好处拔得如此高,完全是占领市场的宣传,其实,用腹腔镜切除有功能的胆囊,是以牺牲机体内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切口美容的手术.不能算是顾及局部和全身的真正意义上的微创.造成的后果,医生事前不可能细讲,在手术同意书上也只是用“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来表示,在出现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时,医生多是用病情复杂,不可抗拒来解释,很难评为医疗事故.当你咨询医生,他们都说切除胆囊对人没有影响,这是没有轮到他自己,当问是否可能保胆时,他们千篇一律的说,会复发,其实,概率很低,更不会出现胆囊切除发生的至死至伤等可怕后果.所以保胆才是真正的微创手术,具体方法是在右上腹作一2-3公分的切口,用胆道镜将息肉取尽,20分钟后根据息肉的性质,决定是否切除胆囊.缝合胆囊和腹部伤口,2-3天出院.
指导意见:
你好.胆囊息肉一般长到0.8必须手术,因为息肉的癌变率挺高,必须引起重视.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