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前。
治疗情况|今天做CT,诊断描述:右额颅板内侧可见一不规则略低密度影,边界清晰,邻近骨瓣受压变薄;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区,幕上脑室系统轻度扩张,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完整。
: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专家帮助诊断 。
我们用中药龟-龙-脑-康修复损伤脑细胞,含有丰富的神经营养因子、小分子多肽、多种氨基酸,这些有效成分可直接作用于脑细胞,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抗脑皮质缺氧、改善脑能量代谢、加速脑血液循环,有利于病情尽快恢复
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良好的心态是关健.要多些宽容,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凡事看开些,心态放好了,想信本病也就好的快了.
2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治疗分析
临床外科杂志 2000年第1期第8卷 临床经验
作者:王晓光 周修玉 孙德州
单位:王晓光(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53014));周修玉(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53014));孙德州(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53014))
关键词: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
分类法: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83(2000)01-0057-01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ests,IAC)约占颅内占位病变的1%〔1〕。我院自1986~1997年共收治22例,并追踪随访1~5年,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2~58岁,12岁以下8例,12~25岁6例,25~45岁3例,45~58岁5例,有外伤史者3例,颅内感染1例。IAC部位:侧裂池11例,枕大池5例,大脑凸面5例,桥小脑角池1例。临床症状:头晕、头昏6例,头痛、头昏或伴呕吐、视乳头水肿5例,癫痫4例,头颅增大3例,晨练时突发头痛、呕吐,继发出血1例,自幼一侧肢体不全瘫痪伴癫痫1例,2例无临床症状,查体时发现。辅助检查:22例均经CT扫描,除1例因出血呈高密度外,余囊肿呈与脑脊液(CSF)等密度影像,CT值0~14,无增强效应。3例MR检查,T1加权图像上表现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为高密度信号与CSF信号一致,囊肿体积20~70 ml。
2.治疗方法:18例行开颅切除IAC,力争全切囊壁,全部行脑池、蛛网膜下腔疏通术。1例因继发出血急症手术,1例复发行囊腔-腹腔分流术,余4例保守治疗。
3.结果:随访1~5年。手术18例中,1年后复查CT,12岁以下者囊腔基本消失;12~25岁者囊腔也基本消失;25~45岁3例,囊腔大部消失;45~58岁手术1例缩小不如青少年组明显。4例保守观察3~5年,CT示囊腔没有增大的趋势。术后头痛、呕吐、头昏基本消失,癫痫发作者配合药物治疗1年,仅1例发作2次,频率已明显降低。肢体瘫痪者肌力恢复不明显。
讨 论
1.病因及发病机理:IAC一般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类。先天性是由发生学的异常而形成,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继发性是由于外伤、炎症或手术后引起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
2.临床表现和诊断:IAC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大小有关,临床症状本身没有特征性,其表现为:①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患者;②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因头痛、头昏行CT、MRI检查时发现;③常慢性起病,当外伤致IAC囊内出血时,可突然起病;④脑积水由囊肿阻塞CSF循环引起,也可能与CSF吸收障碍有关;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囊肿压迫可以出现癫痫,轻度运动和感觉障碍。
IAC的诊断:主要靠CT或MR。IAC在CT上表现为脑皮层外低密度灶边界清楚,无增强效应,周围蛛网膜下腔可变形移位,局部脑组织受压萎缩和占位效应。MRI表现为脑外占位,囊肿内信号一致,呈长T1长T2,边界清楚,局部脑组织受压萎缩,周围无水肿。本组22例全部经CT扫描,19例于术前CT诊断IAC。本组有3例又行MRI检查,2例枕大池囊肿,1例桥小脑角囊肿于术前确诊IAC,术后证实。
3.手术指征:①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者;②囊内出血者;③有癫痫频繁发作者;④有局灶神经系统缺失症状者。本组18例中,1例囊内出血,4例癫痫发作,13例有不同程度头痛,呕吐。关于无症状IAC治疗大多数学者认为,可不做手术,症状可自行消失。本组4例未行手术治疗,病变位于幕上大脑表面,体积较小的囊肿,且年龄在50岁以上者。
4.手术方法的选择:IAC手术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开颅切除IAC,囊腔与周围脑池疏通术,囊腔-腹腔分流术。本组18例全部采用囊壁切除加脑池、蛛网膜下腔疏通术,效果满意,仅1例系脑炎患者术后3个月行分流术。因此我们认为开颅切除囊肿应为首选方法,手术中力争切除囊壁,这是防止IAC复发的关键。不能完全切除者,应行脑池蛛网膜下腔疏通术,建立良好的循环通路。对于囊肿-腹腔分流术不作首选,一是少年儿童随着身高增长需换管;二是有堵塞分流管的可能性;三是手术创伤范围大。对于复发的IAC行腹腔分流仍不失为替代方法。
总之,通过对22例IAC治疗的随访,我们认为IAC的临床表现与其发生的部位大小有密切关系,治疗后脑组织复位的快慢及IAC缩小的程度取决于年龄因素。因此,对于青少年组有手术指征的IAC应积极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体积较小IAC,患者年龄50岁以上者可保守治疗。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