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必答网中医科中医内科 → 另外身体湿气重应多吃什么少吃什么好

另外身体湿气重应多吃什么少吃什么好

男 | 38岁 2011-06-27 14:38:06 4人回复 来自

健康咨询描述:

医生回复区

周利军
周利军 国药同煤三医院   副主任医师 擅长: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手 帮助网友:20718称赞:2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2018-02-23 23:40:39 我要投诉

      尊敬的患者你好,,拔火罐或是刮痧治疗是除体内湿邪有效的方式,稍微多吃辛辣食物,少吃油腻生冷难消化食物,不好在潮湿环境呆久了
      

谢锡海
谢锡海 医师 擅长: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帮助网友:13743称赞:20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2017-03-06 09:23:57 我要投诉

      病情分析:
      根据你的描述,需要了解身体湿气比较重应该怎么进行调理
      指导意见:
      临床湿气重视中医的说法,一般建议健脾利湿,常用参苓白术散予以调理,另外多运动,饮食方面建议多吃扁豆,薏苡仁等利湿的食物
      

雷医生
雷医生 其他 擅长: 擅长男性不育及性功能障碍、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 帮助网友:31096称赞:205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2011-06-29 11:31:03

      传统医学认为,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中医教你除身体的湿
      但要真正去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中医提供以下方法,让你轻松除去身体浊重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
      第1招 勤运动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 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
      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第3招 避环境的湿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水分摄取要适量
      
      
      以上是对“另外身体湿气重应多吃什么少吃什么好”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2011-07-01 15:02:24

      传统医学认为,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中医教你除身体的湿
      但要真正去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中医提供以下方法,让你轻松除去身体浊重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
      第1招 勤运动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 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
      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第3招 避环境的湿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水分摄取要适量
      
      
      以上是对“另外身体湿气重应多吃什么少吃什么好”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2011-07-02 12:19:19

      传统医学认为,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中医教你除身体的湿
      但要真正去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中医提供以下方法,让你轻松除去身体浊重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
      第1招 勤运动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 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
      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第3招 避环境的湿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水分摄取要适量
      
      
      以上是对“另外身体湿气重应多吃什么少吃什么好”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奋斗士
奋斗士 其他 帮助网友:3614称赞:270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2011-06-27 14:55:45

      你好,避免油腻食物过多的饮食,清淡饮食多喝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一段时间观察看看
      

快速问医生下载
疾病知识 健康视频 疾病知识 健康视频
1 2 3 4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说明书]

热毒清片

热毒清片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本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咽...[说明书]

医生在线免费咨询

关闭

loading

看病 男科 妇科 癫痫 性病 养生 新闻 白癫风 牛皮癣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

快速问医生二维码
医师的追问
赠送医生锦旗:赠送医生锦旗是对医生回复的一个认可及鼓励!
赠送不赠送
返回
支付金额: 赠送医生锦旗支付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支付
关闭投诉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