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孩子近一个月总说胸口不舒服,头晕,继而不去上学,而在家又看不出什么,看看电视,做做作业,挺好的,上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来,但性格比以前变得急躁,大人和他说上三句话,他就暴跳如雷,询问学校也没发生什么,大人软硬兼施,连哄带骗,他也只上两三天学友说不舒服不去上学了,他只说让他静一静,学校它会去的,可现在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怀疑他在学校碰到什么问题,可他什么都不说,怎么办?希望高人指点,谢谢
孩子今年上初一,这次是第一次,期中考试还挺好的,成绩也不错,老师蛮看得起的,同学老师都反映他人缘挺好,可这次不咋的,一说上学就叫头晕想睡觉,在家里没发现他有异样.
谢谢你的提醒,说实话,平时我们忙于外出打工,与孩子接触较少,沟通也就很少,导致了今天孩子也不和我们说心里话,不管我们怎么和他说,他就不吭声,现在我怎么作才能让他说出心里的想法或者困惑?请你指点,最好用实例来指导我怎么去做?谢谢
<P>孩子多大了?这样的不想去上学的表现是第一次出现吗?</P>
<P>当孩子出现不想上学的表现,不论其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来做呢?</P>
<P>一,厌学表现与危害</P>
<P>厌学是诸多心理障碍中最普通,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其表现为认识存在偏差缺乏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如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行为上表现出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如讨厌作业,不认真听课,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甚至出走,辍学;常与家长教师抵触对立,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成绩反应麻木等.</P>
<P>厌学直接导致学业不良,更为严重的是它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专家研究表明:厌学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乐学者,极易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如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即表现出孤独,麻木,反应缓慢,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焦虑,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冷漠,心肠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P>
<P>由于对学习认识上的偏差,家长期望值太高,学校升学的压力,社会就业的竞争等因素,使厌学者整日生活在不安紧张,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中,很难解决个体的学习行为与社会要求间的一系列矛盾,困于其中,难于自拔,导致心理失衡,疲劳,挫伤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降低了自尊水平,同时,厌学者也有正常人的心理情感,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但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爱护,在班级中常遭排斥,歧视其归属,接收支持和爱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出现危机,长期如此,便易导致自卑,抑郁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易对人对事产生消极认知,过于敏感,不好交际,不信任他人,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冲动倔强,难以适应环境,从而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P>
<P>另一方面,厌学具有弥散性.他们错误的认知,不良的心理反应和人际关系等,易污染班级的学习气氛,传染周边同学,大面积地降低教育教学质量.</P>
<P>2,厌学原因分析</P>
<P>厌学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是一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P>
<P>1.家教环境不良</P>
<P>(1)家长的不良榜样.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子女心灵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学习的态度,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对学习漠不关心,终日胡吃狗游,生活堕落,行为不端,争吵不宁,态度粗暴,爱发牢骚,流露轻视知识,鄙视教师,与学校对立的言论,更有甚者哄骗子女弃学挣钱,这些家庭的学生容易染上不良习气,大多心理阴暗,粗野性格执拗,智力发展受到压抑.</P>
<P>(2)家教的不良方式.有的家长期望值太高,常用神童的标准要求孩子,不断给孩子加压,一旦达不到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反感,甚至与家长对抗,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和偏爱,孩子不需努力,便拥有一切,物质上超前满足迷乱了对学习的认知.</P>
<P>2.学校教育失当</P>
<P>(1)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大部分乡镇学校,从小学就开始分主副科,只上语,数,外所谓主科,其他音乐,美术,自然,体育,社会等孩子心中的“好课”只写在课程表上.由于教师包班的原故,一半天或一整天连续上语文或数学的现象,时常发生,学生焉能不腻不厌,那是多么痛苦的折磨,孩子偶尔上一次体育或音乐课都能兴奋几天!可叹那些校长和老师们仍在善意地这样做着!</P>
<P>(2)教师素质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原因.低水平的教学,让孩子乏味,烦闷海量的重复性作业,让孩子沉重,枯燥,生畏,反感,往往越是教学挫劣,越需用作业来上“保险”.学习自然成了机械,被动,盲目,惩罚性的活动,成了一种负担,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尤其是成绩中下等的同学疲于奔命,长此下去只能选择弃学,过点人过的日子!</P>
<P>(3)对差生的忽视.一些有升学任务的学校(高,初中),只对上级负责,也就是完成升学指标.从校长,班主任到科任老师只重尖子生,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持任意处置,听任不管的态度如排位,分班,参与班级活动等,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关心和帮助,造成差生的自尊心受损,师生关系紧张情绪对立,隔阂与日俱增,于是自暴自弃,致使厌学弃学.</P>
<P>3.社会环境不良</P>
<P>(1)粗俗文化的传播.由于金钱作祟,一些媚俗低劣的影视媒体泛滥一些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追逐时尚沉溺于言情武打及黄色书刊,网吧和游戏中吸烟酗酒早恋,偷盗吸毒攀比消费,淡化转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P>
<P>(2)媒体的误导,一些媒体正面的报道宣传不足,为迎合读者,将升高就业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不科学地人为放大,将区域性的潜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代替全局性的,制造紧张空气,错乱社会认知.</P>
<P>4.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P>
<P>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丧失了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伟大的目标才能激发伟大的动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一些家长对子女期望太低往往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力,另外,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一旦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便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P>
<P>三,厌学辅导策略</P>
<P>预防和矫正厌学,促进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必须对症下药.</P>
<P>1.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P>
<P>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部分.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需要,情感,意志,性格和理想等,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习成绩与智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相同的智商状况下,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P>
<P>(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直接的动力.它的发展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具有直观性,盲目性,广泛性,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即对事物的特殊爱好,具有专一性,自发性和坚持性.志趣是兴趣与理想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并发展到乐趣和志趣,就会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转化为持久的动力.</P>
<P>(2)增强学生的自尊感.情感是知识渗透的载体,“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神奇的期望效应,实质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才能避免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P>
<P>(3)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具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它对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两方面作用,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调控作用,正是厌学者所缺乏的.</P>
<P>(4)塑造积极的性格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有勤奋,自信,谦虚,进取心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慢,自卑,骄傲,安于现状等,则阻碍学习进步.</P>
<P>上述心理素质的教育与训练,可开设心理教育课大面积进行系统地学习与辅导,也可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进行.对于少数厌学症需要进行的个别心理咨询,建立心理档案,追踪矫正.</P>
<P>2.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多元评价</P>
<P>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每个人都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得很突出,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P>
<P>因此从教育内容上必须摈弃主副科观念,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以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从教学方式上必须改变满堂灌,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构建生动,欢乐的课堂,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评价方式上,必须摈除一把尺子的做法,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如此,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会一刀切,自然就会有多类好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其自由发展的优势空间,沐浴兴趣,体会成功,找回自信,赢得自尊,塑造自我,张扬个性,从而健康发展.</P><P>补充:</P><P>从您的提问和补充中,看到您描述的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现.这些表现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作为父母,您是不是还应该了解到孩子内心的一些想法,困惑呢?</P><P>补充2:</P><P>长时间与孩子接触较少沟通就很少,必然导致今天孩子“也不和我们说心里话,不管我们怎么和他说,他就不吭声”的表现,这是完全能够理解的.</P><P>父母现在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了,这就是进步和改变.</P><P>孩子在您的身边生活那么久了,对您的了解胜过您对他的了解.因此,与孩子的交流在于正确的爱,而不在于高明的方法.</P><P>爱孩子,就要关注他,在他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要学会倾听,要善于倾听.</P><P>去无条件地爱您的孩子吧,这不需要技巧,这种爱是孩子的自信的唯一来源,是他终生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P>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