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指导意见:
您好,根据您的叙述您可能是有中耳炎的可能,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系中耳粘、骨膜因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以耳痛和流脓为主要特点,是耳科常见病之一。治不及时往往演变为慢性而迁延难愈。中医学称为“脓耳”、“?耳”、“耳疳”、“底耳”、“耳痈”、“耳中生毒”等,俗称“烂耳”、“流耳脓”。因本病每致听力损害,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出现合并症,危及生命,故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未病先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伤风感冒、鼻塞、(鼻九)嚏等;避免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术和鼻腔冲洗术;小儿哺乳时要采取适当的体位,避免头位过低及哺乳后旋即降低头位;初学游泳者,应在老师指导下循序进行,以防方式不当,污水呛入;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感染,以防蔓延。出现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肝胆火盛证候者,宜尽早清泻。可服龙胆泻肝丸,上清丸之类成药。既病防变一旦形成本病,应尽早彻底治愈,以防引起急性乳突炎等,或治不彻底形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颇难治愈。(一)中药治疗可用蔓荆子散疏散风热,解毒消肿,蔓荆子10克、甘菊10克、升麻10克、前胡10克、生地20克、赤芍10克、麦冬10克、木通10克、赤苓10克、桑白皮10克,或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龙胆草10克、生栀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5克、车前子10克(包煎)、泽泻10克、当归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二)外治1.清除耳道内脓液:可用消毒棉签将耳道内的积脓揩擦干净。如脓液较粘稠者,可先用3%双氧水洗净。2.滴耳:可用黄连滴耳液(黄连10克、枯矾6克、冰片2克、甘油),或新鲜虎耳草捣汁滴耳。3.吹药:可用烂耳散(穿心莲10克、猪胆汁3克、枯矾3克)或红棉散(锻龙骨15克、海螵蛸15克、冰片3克、胭脂、水飞黄丹适量),以纸卷吹入耳内。但须注意药粉必须研得极为细腻;吹前必须把耳道内积脓液清除干净;每次吹入的药粉不能太多;每次吹前须清除耳道内残存的药物。另外,因药物气味芳香,必须密封保存。(三)针刺疗法可取听会、阳陵泉、侠溪、外关、耳门。用泻法疏导少阳经气,清泄肝胆之火。(四)单验方1.活田螺一只,挖开盖头,加入冰片少许,取水花入耳内,一日三次,适于鼓膜未穿孔者,有止痛作用。2.猪苓粉150克、枯矾145克、黄连末3克、冰片1.5克。先将猪苓粉与枯矾末和匀,加入黄连末、冰片即成。隔日一次吹入耳内。(五)西药治疗1.抗感染治疗,宜选青霉素8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4次。2.确保咽鼓管通畅。1%麻黄素滴鼻,每日4次,滴后侧卧5分钟;阿托品0.3毫克,每日三次,口服。3.局部对症治疗。鼓膜未穿孔,耳痛剧烈者,给l~2%酚甘油滴耳,每日3次;鼓膜已穿孔,在清洗耳道后,滴0.5%氯霉素加少量强的松龙的混合液。小穿孔药液不易进入中耳,应滴甘油制剂,如2.5%氯霉素甘油滴耳剂。4.耳痛剧烈,高热不退,检查见鼓膜外凸或反有小穿孔流脓不畅者,应及时行鼓膜切开引流。5.流脓停止,须继续使用抗菌素一周左右。
温馨提示:
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