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您好,佝偻病又叫维生素D缺乏症,多发生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
指导意见:
主要临床症状是患儿睡眠不安、易出汗、枕部秃发、头颅常呈方形,前囟大及闭合延迟,胸骨中部向前突出形似鸡胸,或下陷成漏斗胸,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等等
你好!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多见于六个月,特别是三个月以下的小婴儿,有易激惹,烦恼,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的。活动期的表现有,7到8个月出现方颅,肋骨串珠,手镯脚镯。一岁左右形成小儿鸡胸,以及x腿和o型腿。x线显示成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及杯口状改变。化验检查,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血磷降低,血钙降低,25-(OH)D3<8ng/ml。
治疗呢,主要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变形,首先那就是补充维生素d,每天50到120微克,也就是2000到5000单位,持续治疗4到6周。之后,小于一岁婴儿改为每天400单位,大于一岁婴儿改为每天600单位,同时给予多种维生素。治疗一个月复查效果。同时还要补充钙剂,坚持每天户外活动。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佝偻病1.初期(早期)
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枕秃、多汗等。2.活动期(激期)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
1岁后,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样下肢畸形。3.恢复期
以上任何期经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逐渐恢复正常。
以上是对“佝偻病有什么症状,怎样治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温馨提示:
要积极防治,加强宣传工作,包括对孕妇、围生期、乳儿期的合理预防佝偻病知识。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