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血吸虫病是由于感染血吸虫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传播途径为含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以及群众接触疫水等三个环节。一般在接触疫水后1-2月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病情转向慢性期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可出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晚期可出现巨脾、腹水及侏儒等。血吸虫病临床上少见于鼻子出血:
指导意见:
一般去医院做粪便检查,发现血吸虫卵或孵化检出毛蚴;直肠粘膜或肝组织活检找到血吸虫卵或虫卵肉芽肿等即可确诊。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吡喹酮目前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也可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病情较重的患者,先用支持疗法,治疗合并症,改善身体状况,再作病原治疗。建议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