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问题描述:血压105/150,谷草转氨酶82,谷丙转氨酶121,胆汁酸13.2;总蛋白稍低
你好 妊高征应以“防”为主
专家认为,孕妇一旦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药物治疗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不能根治,因此对于孕妈妈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在产科医生,营养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预防妊高征的发生,或尽可能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
妊高症的3个“危险信号”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浮肿,高血压和尿蛋白呈阳性3种症状,孕妈妈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查,做到心中有数:
信号1浮肿
一般情况下,孕妈妈在孕晚期都会出现轻微的下肢浮肿,这是正常的现象.浮肿有好几种,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可能呢?请你用以下的方法仔细观察:
一般性的浮肿:如果经过卧床休息后,浮肿就能自行消退的,则是一般的浮肿.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前期症状:如果经过一定的休息后,浮肿仍不能消退,反而从腿部一直延到腹部,脸,手等部位,浮肿的皮肤紧而发亮,弹性降低,用手指按压后出现凹陷,这种称为妊娠水肿,则是妊高征的前期症状.
水肿:如果孕后期的体重每周增加超过500克以上,则有可能是由水肿引起的.
信号2血压高,并伴有腿胀,头昏等症状
如果孕妈妈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分别超过140 mmHg与90mmHg时,就说明可能患有妊高征.严重时还会伴随着腿胀,头痛,头晕等症状.
信号3尿蛋白呈阳性
如果经过检查,你的尿蛋白反复出现阳性,则应注意,这就说明肾功能已受到损害.
小知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易患人群
1,年轻初孕妇或高龄初孕妇.
2,有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病史的孕妇.
3,营养不良,如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者.
4,孕期过于肥胖者.
5,子宫张力过高(如羊水过多,双胎,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及葡萄胎等)
6,家族中有高血压史,特别是孕妇的母亲有重度妊高征史者.
7,精神过分紧张或受刺激,情绪极度不稳定的孕妇.
TIPS:寒冷的季节或气温变化过大,特别是气压升高时,也易引发妊高征.
饮食防治妊高征
一旦发现自己患有妊高征,孕妈妈也不用过分紧张,可通过“1减少,2控制,3补充”的合理饮食来进行调理:
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
患有妊高征的孕妈妈应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炒菜最好以植物油为主,每日20~25克.饱和脂肪酸(如猪油,牛羊油,椰子油,棕榈油等)的供热能应低于10%.
控制食物的摄入总量
孕后期热能摄入过多,每周体重增长过快都是妊高征的危险因素.因此孕妇摄入热能应以每周增加体重500克为宜.对于已经肥胖的孕妇,每周增重250克为宜.
控制钠盐的摄入
钠盐在防治高血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每天食入过多的钠,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因此有妊高征的孕妈妈应每天限制在3~5克以内.同时,还要远离含盐量高的食品,如:调味汁,腌制品,薰干制品,咸菜,酱菜,罐头制品,油炸食品,香肠,火腿等.
另外,酱油也不能摄入过多,6毫升的酱油约等于1克盐的量.如果已经习惯了较咸口味的孕妈妈,可用低钠盐代替普通食盐,以此改善少盐烹调的口味.
补充蛋白质
重度妊高征的孕妇因尿中蛋白丢失过多,常有低蛋白血症.因此,应及时摄入优质蛋白,如牛奶,鱼虾,鸡蛋等,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每日补充的蛋白质量最高可达100克.
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
钙不仅有助于胎儿的骨骼与牙床发育,而且能使血压稳定或有所下降.患妊高征的孕妇最好多吃含钙丰富的食品,如奶制品,豆制品,鱼虾,芝麻等,也可适当补充钙剂.若为低钙血症,每天的钙摄入量可达2000毫克.
补充锌,维生素C和E
妊高征的孕妇血清锌的含量较低,因此,膳食中若供给充足的锌能够增强孕妈妈身体的免疫力.另外,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抑制血中脂质过氧化的作用,降低妊高征的反应,因此也需要适当补充.
妊高征调理食谱
芹菜粥
原料:芹菜100克,粳米100克
做法:
1,将芹菜去根,择洗干净,切成碎末.
2,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入开水适量,用旺火烧开,再改用小火煮至半熟时,放入芹菜末,煮至粥熟后出锅即可.
特点:粥烂熟,菜清香,食之爽口开胃.
功效:芹菜含有较多的镇静,降血压的成分,可降低血压,同时还有养神益气,平肝清热,消肿减肥的功效.此粥适合妊娠水肿并发妊高征患者食用.
鲫鱼蒸蛋羹
原料:鲫鱼一条(约重300克),鸡蛋4个,清汤300克,料酒15克,葱,姜,精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做法:
1,将葱,姜洗净,切成末.
2,鲫鱼去磷,去鳃,开膛去内脏,洗净,下入开水锅中煮过,沥去水,用净布擦干水分.
3,将鸡蛋打入大碗内,打散搅匀,加入精盐,味精,清汤,料酒,葱,姜,再搅匀,将鲫鱼放入蛋液中,一同蒸10~15分钟,待蛋羹呈豆腐脑状时取出.食用前淋入少许麻油即可.
特点:鱼肉鲜美,蛋羹清淡.
功效:鲫鱼和鸡蛋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同时富含钙,磷,铁等,且极易消化.鲫鱼有健脾利湿,温中下气,益五脏,通血脉,消水肿之功效.此菜既可增加妊高征患者的营养,又能消除水肿.
温馨提示:
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