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速问医生 > 健康同问 > 曼氏裂头蚴病

曼氏裂头蚴病

1曼氏裂头蚴病,如何治疗好
:昨日接到朋友电话说他得了曼氏裂头蚴病,对于这个病我不是很了解,据说喜欢吃蛇肉,蛙肉,生猪肉之类的人们容易得这种病,得了这种病危害极大,听着特别恐怖。我想知道如何治疗这种病?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朋友们曼氏裂头蚴病该怎么治疗?怎么预防?
查看详情>>
2曼氏裂头蚴病
:男 7岁 患在头部 此病严重程度如何? 用什么方法 什么药 治疗? 上海有合适的医院吗?
王玉华主任护师: 您好:还是比较严重的,使用驱虫药物,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最好是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建议您就诊于大型的医院。
李玉萍医师: 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前者由寄生于小肠的成虫引起,产生的症状轻微;后者则由其幼虫-裂头蚴引起,裂头蚴可在体内移行,并侵犯多种组织器官,产生的症状远较成虫严重。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长60~100cm,有节片1 000个左右。曼氏迭宫绦虫经由3 个宿主完成其生活史:犬、猫以及虎、豹、狐等食肉动物是其终宿主;剑水蚤是其第一中间宿主,蛙、蛇、鸟类和猪等是其第二中间宿主;人可作为其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终宿主。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小肠内,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温度适宜的水中经3~5周发育孵出钩球蚴(钩毛蚴)。钩球蚴在水中游动,若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入,在其血腔中发育为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后,随蝌蚪发育成蛙,原尾蚴也发育成裂头蚴,寄生于蛙腿的肌肉内。当感染有裂头蚴的蛙被蛇、鸟、猪等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这些动物的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而是穿出肠壁,移居至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蛇、鸟、猪等就成为转续宿主。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被犬、猫等终宿主吞食后,裂头蚴在宿主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裂头蚴寿命较长,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12年。 曼氏迭宫绦虫的分布虽广,但鲜有曼氏迭宫绦虫病患者的报道,仅见于日本、前苏联等少数国家,我国上海、广州、台湾、四川、福建等曾报道过10余例;而曼氏裂头蚴病的报道则广泛见于东亚和东南亚、非洲、欧洲及美洲等地区,我国就报道过860余例,依次分布于广东、吉林、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江苏、贵州、云南、安徽、辽宁、湖北、新疆、河南、河北、台湾、上海和北京等21个省市自治区。 作为本虫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终宿主的人体,可经皮肤粘膜或消化道2种途径感染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感染方式有3种: ⑴用生蛙肉或蛇肉局部贴敷伤口或患处而获感染。民间传说用青蛙肉和蛇肉贴敷眼、颌面、会阴等处的伤口或脓肿,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若蛙肉或蛇肉中染有裂头蚴,裂头蚴就会从贴敷处的皮肤、粘膜、伤口侵入人体。 ⑵食入含有裂头蚴的生或未熟的蛙肉、蛇肉、鸡肉、猪肉等而获感染。民间有用生吞活蛙或生蝌蚪治疗疥肿、疼痛、皮肤过敏的,感染机会更大。食入人体的裂头蚴或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全身其他部位寄生。 ⑶误食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而获感染。饮用生水或湖塘水,使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有机会进入人体。原尾蚴也可直接从皮肤或眼结膜侵入人体。 临床表现如下: 1.曼氏迭宫绦虫病:本病并不多见,主要有中上腹部不适、轻微疼痛、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 2.曼氏裂头蚴病:本病潜伏期与感染方式有关:局部侵入者潜伏期短,一般6~12天,个别可达2~3年;经消化道感染者潜伏期长,多为1至数年。根据临床症状和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下列5类: ⑴ 眼裂头蚴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系用蛙肉或蛇肉贴敷眼部所致,可累及患者的眼睑和眼球。患者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睑下垂、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有异物感和虫爬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多为单眼感染,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在红肿的眼睑和充血的结膜下,可触及游走性的、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患者的眼部红肿胀痛,若肿物破溃,裂头蚴自行逸出可渐自愈。若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角膜溃疡穿孔,虹膜睫状体炎,葡萄体炎,玻璃体浑浊,虹膜粘连,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 ⑵ 皮下裂头蚴病:常见,可累及患者的四肢、胸腹壁、乳房和外生殖器,形成游走性皮下结节;结节呈圆形、柱状或条索状,大小不一;有局部瘙痒和虫爬感;出现炎症时,则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触痛;有时出现荨麻疹。 ⑶ 口腔颌面裂头蚴病:患者用蛙肉或蛇肉贴敷患处治疗腮腺炎或牙痛所致,患处有红肿热痛和虫爬感,皮下或粘膜下有直径0.5~3cm的硬结或索状物,有时可见裂头蚴逸出。 ⑷ 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较少见,裂头蚴可侵犯顶额叶或枕叶,也可侵犯外囊、内囊和基神经节、小脑等处。依寄生部位不同,可有阵发性头痛、癫痫发作、抽搐、偏瘫、肢体麻木、昏迷、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等症状。脊髓和椎管内裂头蚴病更为少见,可表现为肢体麻木、下肢轻瘫等症状。 ⑸ 内脏裂头蚴病:罕见。裂头蚴可寄生于腹腔、膀胱、尿道、卵巢、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其临床表现各异。寄生于深部组织而无明显临床表现者则很少被发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不明原因的眼部及皮肤游走性硬结或慢性感染和流行病史的患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从粪便中查到本虫虫卵为诊断曼氏迭宫绦虫病的依据,从病灶处查到裂头蚴为诊断曼氏裂头蚴病的依据。 脑裂头蚴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其所致的肉芽肿难以和各种脑瘤如脑膜瘤、胶质瘤的症状相区别,CT、MRI及免疫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成虫感染可用南瓜子50g和槟榔30g(水煎服)治疗,也可用氯硝柳胺(灭绦灵),成人2g/d,儿童体重为11~34kg者1g/d,>34kg者1.5g/d,)、硫双二氯酚(3g 顿服)、吡喹酮(15~25mg/kg,顿服)等治疗。 裂头蚴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摘除。手术时应摘除完整的虫体,以防因虫体头节断裂遗留而继续生长造成的复发。对不能手术摘除的虫体,可向硬结内注射40%乙醇普鲁卡因以杀死裂头蚴。用α-糜蛋白酶溶液进行结节内注射可有效治疗颌面部和眼部裂头蚴病,用法为每次5~10ml,隔5~10天注射1次,共2~3次。对于不能手术或内脏裂头蚴病,可口服吡喹酮,60~70mg /(kg·d)顿服或2/d,连服2~4d。一般病例手术后可给予吡喹酮治疗,同时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因虫体破坏所致的过敏反应。 预防应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不良习惯,不用蛙肉、蛇肉、蛇皮贴敷皮肤、伤口,不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禽、猪等动物的肉类,不生吞蛇胆不饮用生水等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查看详情>>
3曼氏裂头蚴病
:男 7岁 患在头部 此病严重程度如何? 用什么方法 什么药 治疗? 上海有合适的医院吗?
王玉华主任护师: 您好:还是比较严重的,使用驱虫药物,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最好是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建议您就诊于大型的医院。
李玉萍医师: 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前者由寄生于小肠的成虫引起,产生的症状轻微;后者则由其幼虫-裂头蚴引起,裂头蚴可在体内移行,并侵犯多种组织器官,产生的症状远较成虫严重。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长60~100cm,有节片1 000个左右。曼氏迭宫绦虫经由3 个宿主完成其生活史:犬、猫以及虎、豹、狐等食肉动物是其终宿主;剑水蚤是其第一中间宿主,蛙、蛇、鸟类和猪等是其第二中间宿主;人可作为其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终宿主。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小肠内,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温度适宜的水中经3~5周发育孵出钩球蚴(钩毛蚴)。钩球蚴在水中游动,若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入,在其血腔中发育为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后,随蝌蚪发育成蛙,原尾蚴也发育成裂头蚴,寄生于蛙腿的肌肉内。当感染有裂头蚴的蛙被蛇、鸟、猪等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这些动物的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而是穿出肠壁,移居至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蛇、鸟、猪等就成为转续宿主。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被犬、猫等终宿主吞食后,裂头蚴在宿主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裂头蚴寿命较长,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12年。 曼氏迭宫绦虫的分布虽广,但鲜有曼氏迭宫绦虫病患者的报道,仅见于日本、前苏联等少数国家,我国上海、广州、台湾、四川、福建等曾报道过10余例;而曼氏裂头蚴病的报道则广泛见于东亚和东南亚、非洲、欧洲及美洲等地区,我国就报道过860余例,依次分布于广东、吉林、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江苏、贵州、云南、安徽、辽宁、湖北、新疆、河南、河北、台湾、上海和北京等21个省市自治区。 作为本虫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终宿主的人体,可经皮肤粘膜或消化道2种途径感染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感染方式有3种: ⑴用生蛙肉或蛇肉局部贴敷伤口或患处而获感染。民间传说用青蛙肉和蛇肉贴敷眼、颌面、会阴等处的伤口或脓肿,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若蛙肉或蛇肉中染有裂头蚴,裂头蚴就会从贴敷处的皮肤、粘膜、伤口侵入人体。 ⑵食入含有裂头蚴的生或未熟的蛙肉、蛇肉、鸡肉、猪肉等而获感染。民间有用生吞活蛙或生蝌蚪治疗疥肿、疼痛、皮肤过敏的,感染机会更大。食入人体的裂头蚴或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全身其他部位寄生。 ⑶误食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而获感染。饮用生水或湖塘水,使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有机会进入人体。原尾蚴也可直接从皮肤或眼结膜侵入人体。 临床表现如下: 1.曼氏迭宫绦虫病:本病并不多见,主要有中上腹部不适、轻微疼痛、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 2.曼氏裂头蚴病:本病潜伏期与感染方式有关:局部侵入者潜伏期短,一般6~12天,个别可达2~3年;经消化道感染者潜伏期长,多为1至数年。根据临床症状和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下列5类: ⑴ 眼裂头蚴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系用蛙肉或蛇肉贴敷眼部所致,可累及患者的眼睑和眼球。患者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睑下垂、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有异物感和虫爬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多为单眼感染,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在红肿的眼睑和充血的结膜下,可触及游走性的、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患者的眼部红肿胀痛,若肿物破溃,裂头蚴自行逸出可渐自愈。若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角膜溃疡穿孔,虹膜睫状体炎,葡萄体炎,玻璃体浑浊,虹膜粘连,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 ⑵ 皮下裂头蚴病:常见,可累及患者的四肢、胸腹壁、乳房和外生殖器,形成游走性皮下结节;结节呈圆形、柱状或条索状,大小不一;有局部瘙痒和虫爬感;出现炎症时,则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触痛;有时出现荨麻疹。 ⑶ 口腔颌面裂头蚴病:患者用蛙肉或蛇肉贴敷患处治疗腮腺炎或牙痛所致,患处有红肿热痛和虫爬感,皮下或粘膜下有直径0.5~3cm的硬结或索状物,有时可见裂头蚴逸出。 ⑷ 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较少见,裂头蚴可侵犯顶额叶或枕叶,也可侵犯外囊、内囊和基神经节、小脑等处。依寄生部位不同,可有阵发性头痛、癫痫发作、抽搐、偏瘫、肢体麻木、昏迷、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等症状。脊髓和椎管内裂头蚴病更为少见,可表现为肢体麻木、下肢轻瘫等症状。 ⑸ 内脏裂头蚴病:罕见。裂头蚴可寄生于腹腔、膀胱、尿道、卵巢、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其临床表现各异。寄生于深部组织而无明显临床表现者则很少被发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不明原因的眼部及皮肤游走性硬结或慢性感染和流行病史的患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从粪便中查到本虫虫卵为诊断曼氏迭宫绦虫病的依据,从病灶处查到裂头蚴为诊断曼氏裂头蚴病的依据。 脑裂头蚴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其所致的肉芽肿难以和各种脑瘤如脑膜瘤、胶质瘤的症状相区别,CT、MRI及免疫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成虫感染可用南瓜子50g和槟榔30g(水煎服)治疗,也可用氯硝柳胺(灭绦灵),成人2g/d,儿童体重为11~34kg者1g/d,>34kg者1.5g/d,)、硫双二氯酚(3g 顿服)、吡喹酮(15~25mg/kg,顿服)等治疗。 裂头蚴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摘除。手术时应摘除完整的虫体,以防因虫体头节断裂遗留而继续生长造成的复发。对不能手术摘除的虫体,可向硬结内注射40%乙醇普鲁卡因以杀死裂头蚴。用α-糜蛋白酶溶液进行结节内注射可有效治疗颌面部和眼部裂头蚴病,用法为每次5~10ml,隔5~10天注射1次,共2~3次。对于不能手术或内脏裂头蚴病,可口服吡喹酮,60~70mg /(kg·d)顿服或2/d,连服2~4d。一般病例手术后可给予吡喹酮治疗,同时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因虫体破坏所致的过敏反应。 预防应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不良习惯,不用蛙肉、蛇肉、蛇皮贴敷皮肤、伤口,不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禽、猪等动物的肉类,不生吞蛇胆不饮用生水等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查看详情>>
4曼氏裂头蚴病
:男 7岁 患在头部 此病严重程度如何? 用什么方法 什么药 治疗? 上海有合适的医院吗?
王玉华主任护师: 您好:还是比较严重的,使用驱虫药物,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最好是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建议您就诊于大型的医院。
李玉萍医师: 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前者由寄生于小肠的成虫引起,产生的症状轻微;后者则由其幼虫-裂头蚴引起,裂头蚴可在体内移行,并侵犯多种组织器官,产生的症状远较成虫严重。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长60~100cm,有节片1 000个左右。曼氏迭宫绦虫经由3 个宿主完成其生活史:犬、猫以及虎、豹、狐等食肉动物是其终宿主;剑水蚤是其第一中间宿主,蛙、蛇、鸟类和猪等是其第二中间宿主;人可作为其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终宿主。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小肠内,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温度适宜的水中经3~5周发育孵出钩球蚴(钩毛蚴)。钩球蚴在水中游动,若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入,在其血腔中发育为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后,随蝌蚪发育成蛙,原尾蚴也发育成裂头蚴,寄生于蛙腿的肌肉内。当感染有裂头蚴的蛙被蛇、鸟、猪等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这些动物的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而是穿出肠壁,移居至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蛇、鸟、猪等就成为转续宿主。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被犬、猫等终宿主吞食后,裂头蚴在宿主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裂头蚴寿命较长,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12年。 曼氏迭宫绦虫的分布虽广,但鲜有曼氏迭宫绦虫病患者的报道,仅见于日本、前苏联等少数国家,我国上海、广州、台湾、四川、福建等曾报道过10余例;而曼氏裂头蚴病的报道则广泛见于东亚和东南亚、非洲、欧洲及美洲等地区,我国就报道过860余例,依次分布于广东、吉林、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江苏、贵州、云南、安徽、辽宁、湖北、新疆、河南、河北、台湾、上海和北京等21个省市自治区。 作为本虫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终宿主的人体,可经皮肤粘膜或消化道2种途径感染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感染方式有3种: ⑴用生蛙肉或蛇肉局部贴敷伤口或患处而获感染。民间传说用青蛙肉和蛇肉贴敷眼、颌面、会阴等处的伤口或脓肿,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若蛙肉或蛇肉中染有裂头蚴,裂头蚴就会从贴敷处的皮肤、粘膜、伤口侵入人体。 ⑵食入含有裂头蚴的生或未熟的蛙肉、蛇肉、鸡肉、猪肉等而获感染。民间有用生吞活蛙或生蝌蚪治疗疥肿、疼痛、皮肤过敏的,感染机会更大。食入人体的裂头蚴或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全身其他部位寄生。 ⑶误食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而获感染。饮用生水或湖塘水,使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有机会进入人体。原尾蚴也可直接从皮肤或眼结膜侵入人体。 临床表现如下: 1.曼氏迭宫绦虫病:本病并不多见,主要有中上腹部不适、轻微疼痛、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 2.曼氏裂头蚴病:本病潜伏期与感染方式有关:局部侵入者潜伏期短,一般6~12天,个别可达2~3年;经消化道感染者潜伏期长,多为1至数年。根据临床症状和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下列5类: ⑴ 眼裂头蚴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系用蛙肉或蛇肉贴敷眼部所致,可累及患者的眼睑和眼球。患者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睑下垂、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有异物感和虫爬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多为单眼感染,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在红肿的眼睑和充血的结膜下,可触及游走性的、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患者的眼部红肿胀痛,若肿物破溃,裂头蚴自行逸出可渐自愈。若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角膜溃疡穿孔,虹膜睫状体炎,葡萄体炎,玻璃体浑浊,虹膜粘连,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 ⑵ 皮下裂头蚴病:常见,可累及患者的四肢、胸腹壁、乳房和外生殖器,形成游走性皮下结节;结节呈圆形、柱状或条索状,大小不一;有局部瘙痒和虫爬感;出现炎症时,则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触痛;有时出现荨麻疹。 ⑶ 口腔颌面裂头蚴病:患者用蛙肉或蛇肉贴敷患处治疗腮腺炎或牙痛所致,患处有红肿热痛和虫爬感,皮下或粘膜下有直径0.5~3cm的硬结或索状物,有时可见裂头蚴逸出。 ⑷ 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较少见,裂头蚴可侵犯顶额叶或枕叶,也可侵犯外囊、内囊和基神经节、小脑等处。依寄生部位不同,可有阵发性头痛、癫痫发作、抽搐、偏瘫、肢体麻木、昏迷、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等症状。脊髓和椎管内裂头蚴病更为少见,可表现为肢体麻木、下肢轻瘫等症状。 ⑸ 内脏裂头蚴病:罕见。裂头蚴可寄生于腹腔、膀胱、尿道、卵巢、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其临床表现各异。寄生于深部组织而无明显临床表现者则很少被发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不明原因的眼部及皮肤游走性硬结或慢性感染和流行病史的患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从粪便中查到本虫虫卵为诊断曼氏迭宫绦虫病的依据,从病灶处查到裂头蚴为诊断曼氏裂头蚴病的依据。 脑裂头蚴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其所致的肉芽肿难以和各种脑瘤如脑膜瘤、胶质瘤的症状相区别,CT、MRI及免疫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成虫感染可用南瓜子50g和槟榔30g(水煎服)治疗,也可用氯硝柳胺(灭绦灵),成人2g/d,儿童体重为11~34kg者1g/d,>34kg者1.5g/d,)、硫双二氯酚(3g 顿服)、吡喹酮(15~25mg/kg,顿服)等治疗。 裂头蚴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摘除。手术时应摘除完整的虫体,以防因虫体头节断裂遗留而继续生长造成的复发。对不能手术摘除的虫体,可向硬结内注射40%乙醇普鲁卡因以杀死裂头蚴。用α-糜蛋白酶溶液进行结节内注射可有效治疗颌面部和眼部裂头蚴病,用法为每次5~10ml,隔5~10天注射1次,共2~3次。对于不能手术或内脏裂头蚴病,可口服吡喹酮,60~70mg /(kg·d)顿服或2/d,连服2~4d。一般病例手术后可给予吡喹酮治疗,同时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因虫体破坏所致的过敏反应。 预防应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不良习惯,不用蛙肉、蛇肉、蛇皮贴敷皮肤、伤口,不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禽、猪等动物的肉类,不生吞蛇胆不饮用生水等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查看详情>>
查看更多关于 曼氏裂头蚴病 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