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包括有效不应期长、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
1. 有效不应期长:
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 3 期膜电位约-60mV 这一段时间内,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心肌细胞都不会产生新的动作电位,此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其意义在于保证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从而使心脏能够有节律地进行收缩和舒张活动,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 相对不应期: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从-60mV 复极化到-80mV 的期间,用阈上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此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高于正常。
3. 超常期:
在相对不应期之后,膜电位从-80mV 复极化到-90mV 的时期,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表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故称为超常期。此时钠通道已基本复活,且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较近,所以较容易产生兴奋。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熬夜可能影响心脏正常节律,干扰心肌兴奋性。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防止加重心脏负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像散步、慢跑等,增强心脏功能。避免情绪大幅波动,过度的喜怒哀乐都可能刺激心脏。定期体检,监测心脏各项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