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核可分为粟粒型肝结核、结节型肝结核、脓肿型肝结核、胆管型肝结核、肝浆膜结核等。
1. 粟粒型肝结核:最为常见,多由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引起,结核菌通过肝动脉或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内形成无数细小、均匀分布的灰白色结核结节,结节大小较一致,一般不融合,可伴有发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2. 结节型肝结核:较常见,肝内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结节,结节可融合,中心可有干酪样坏死,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患者可有肝区隐痛、腹胀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触及肝脏肿大及结节。
3. 脓肿型肝结核:相对少见,由肝内结核结节融合、软化、坏死形成脓肿,脓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内含干酪样物质,患者常有高热、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黄疸。
4. 胆管型肝结核:较为罕见,结核菌侵犯肝内胆管,引起胆管炎症、狭窄、梗阻,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出现黄疸、肝区疼痛、瘙痒等症状,还可并发胆管炎、肝脓肿等。
5. 肝浆膜结核:少见,主要累及肝包膜,形成结核性腹膜炎的一部分,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水等。
肝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进行判断。一旦怀疑肝结核,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同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以促进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