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的功能解剖结构包括关节面、韧带、肌肉、肌腱、滑膜等。
1. 关节面:踝关节由胫骨、腓骨远端和距骨构成。胫骨远端内侧有内踝,腓骨远端有外踝,它们与距骨共同形成关节面。内踝和外踝可限制距骨的侧向移位,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使踝关节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屈伸运动。
2. 韧带:踝关节周围有众多韧带加强其稳定性。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主要防止踝关节过度内翻。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较为坚韧,可限制踝关节外翻。这些韧带在日常活动和运动中对保护踝关节起着重要作用。
3. 肌肉:踝关节周围有多块肌肉参与其运动。小腿前群肌肉如胫骨前肌等,主要作用是使踝关节背屈,帮助足部向上抬起。小腿后群肌肉如小腿三头肌等,可使踝关节跖屈,实现足部向下用力的动作,在行走、跑步等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4. 肌腱:肌肉通过肌腱附着在骨骼上,以实现对踝关节的运动控制。例如,跟腱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之一,连接小腿三头肌和跟骨,对踝关节的跖屈功能至关重要。在运动过程中,肌腱的正常功能对于踝关节的稳定和运动效率有重要影响。
5. 滑膜:滑膜覆盖在关节内表面,能分泌滑液,起到润滑关节、减少摩擦的作用。滑液还能为关节软骨提供营养,维持关节软骨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保障踝关节的灵活运动。
踝关节结构复杂且精细,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若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配合专业治疗和康复训练,以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和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