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能是感染、创伤、休克、产科意外、肝脏疾病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控制感染、处理创伤、纠正休克、处理产科问题、治疗肝脏疾病等。
1. 感染:严重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引发。细菌感染如败血症,大量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液,激活凝血系统。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凝血因子活化。对于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阿莫西林胶囊控制感染;病毒感染可遵医嘱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阿昔洛韦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抗病毒治疗。
2. 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挤压伤等创伤情况,受损组织释放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凝血过程。大面积烧伤时皮肤完整性破坏,大量组织液渗出及组织损伤产物激活凝血系统。对于创伤,需及时清创处理伤口,去除坏死组织,必要时遵医嘱用云南白药气雾剂促进伤口愈合、康复新液促进组织修复、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加速创面修复。
3. 休克:各类休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导致微循环障碍,血液淤滞,进而激活凝血系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血管内皮受损。治疗休克需补充血容量,可遵医嘱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4. 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产科意外情况,羊水、胎盘组织中的促凝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凝血。羊水栓塞时羊水成分进入母体血管,激活凝血因子。一旦发生需立即终止妊娠,必要时遵医嘱用缩宫素注射液促进子宫收缩、氨甲环酸注射液止血、米索前列醇片促进子宫恢复。
5. 肝脏疾病: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疾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的功能受损,导致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肝硬化时肝细胞大量坏死,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治疗肝脏疾病可遵医嘱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保肝、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水飞蓟宾胶囊保护肝细胞。
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身体各项指标变化,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项目。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防止加重身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