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供血不足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心肌桥、贫血、低血压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因脂质沉积等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影响心脏供血。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可遵医嘱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可能需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血管痉挛:多因神经调节异常、寒冷刺激等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减少供血。要注意保暖,避免情绪激动。药物方面,遵医嘱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地尔硫䓬缓释胶囊、硝酸酯类药物片,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心肌供血。
3. 心肌桥:心脏收缩时,心肌内冠状动脉受心肌纤维压迫,导致供血不足。症状轻者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药物可遵医嘱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比索洛尔片、氨氯地平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轻压迫。严重者考虑手术松解心肌桥。
4.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增加供血。饮食上多吃含铁及维生素食物。药物可遵医嘱用硫酸亚铁片、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纠正贫血。严重贫血可能需输血治疗。
5. 低血压:血压过低,心脏灌注不足。增加盐分摄入,适当多饮水提升血容量。药物可遵医嘱用生脉饮口服液、米多君片、利他林片提升血压。加强锻炼,避免突然站起。
日常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波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按医生要求调整治疗方案,出现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