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低热分为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神经功能性低热、内分泌疾病性低热等。
感染后低热:多发生于急性感染疾病痊愈后,体温可较正常稍高,一般持续数周,体温波动在 37.5℃ - 38℃之间,可伴有乏力、多汗等症状,常见于伤寒、流感等疾病之后。
夏季低热:主要见于小儿,夏季气温升高时出现低热,体温多在 38℃以下,可伴有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秋凉后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一般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有关。
生理性低热:部分健康人在下午、傍晚或运动、进食后等情况下可出现体温轻微升高,但一般不超过 38℃,且多为一过性,休息后可恢复正常,多见于女性、老年人等。
神经功能性低热: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体温波动较大,可伴有头痛、头晕、失眠、心悸等症状,多见于青年女性,常与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内分泌疾病性低热: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疾病,由于甲状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分泌过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导致产热增加而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 38℃左右,伴有多汗、消瘦、心悸等症状。
注意,功能性低热的类型多样,具体情况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相关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有低热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