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脚踝骨折抬高患肢 30 分钟至 1 小时左右。通常在受伤后的早期,每 1 - 2 小时应抬高患肢一次,每次抬高 15 - 20 分钟。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在骨折后的恢复过程中,随着肿胀的减轻和病情的稳定,抬高患肢的时间和频率可适当调整。
脚踝骨折后抬高患肢是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抬高患肢能利用重力作用,帮助血液回流至心脏,减少局部淤血和肿胀。同时,适当的抬高还能缓解疼痛,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抬高患肢时,要确保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可使用枕头或软垫进行支撑。
扩展内容:除了定时抬高患肢外,还应注意保持患肢的固定和稳定,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固定,并定期复查,以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在饮食方面,适当增加富含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有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
日常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疼痛情况以及皮肤颜色、温度等变化。如果出现肿胀加重、疼痛剧烈、皮肤发紫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要保持患肢的清洁,避免感染,可定期进行消毒和换药。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