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上长疙瘩可能是蚊虫叮咬、皮脂腺囊肿、疖肿、瘢痕疙瘩、外耳道乳头状瘤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涂抹药物、手术切除等。
1. 蚊虫叮咬:在夏季等蚊虫活跃季节,耳朵暴露在外易被叮咬。蚊虫释放的毒素会引起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导致出现疙瘩,常伴有瘙痒。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丹皮酚软膏抗炎、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消肿,需遵医嘱用药。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2. 皮脂腺囊肿:耳部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无法正常排出,逐渐积聚形成囊肿。表现为圆形疙瘩,表面光滑。较小的囊肿可先观察,若囊肿较大或反复感染,需手术切除。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
3. 疖肿: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外耳道毛囊或皮脂腺引起。初期为红肿疼痛的小结节,后逐渐肿大。可涂抹鱼石脂软膏促进疖肿成熟、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红霉素软膏消炎,遵医嘱用药。避免挤压,以防炎症扩散。
4. 瘢痕疙瘩:有瘢痕体质的人,耳部受到外伤后,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瘢痕疙瘩。疙瘩质地较硬,高于皮肤表面。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注射液,也可手术切除后联合放疗。术后避免耳部再次受伤。
5. 外耳道乳头状瘤:多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常发生在外耳道。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乳头状肿物。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术后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若疙瘩持续不消退、增大、疼痛加剧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