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感染途径主要有牙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以及牙源性感染合并损伤性感染等。
一、牙源性感染:是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口腔内的牙源性感染病灶,如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等,细菌可通过根尖孔、牙周袋等途径进入颌骨,引起颌骨骨髓炎。
2.损伤性感染:包括各种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如颌面部开放性骨折、火器伤等,细菌可直接从伤口侵入颌骨,导致感染。口腔内的手术操作如拔牙等,若无菌操作不严格,也可引起术后感染,进而发展为颌骨骨髓炎。
3.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如扁桃体炎、中耳炎等,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颌骨,引起颌骨骨髓炎。这种感染途径相对较少见,但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发生。
4.医源性感染:在口腔颌面部手术、穿刺等医疗操作过程中,若无菌观念不强或操作不规范,可将细菌带入颌骨组织,引发感染。例如,口腔手术中使用的器械消毒不彻底、手术区域消毒不严格等。
5.牙源性感染合并损伤性感染:既有牙源性感染的因素,又有损伤性感染的因素同时存在。例如,智齿冠周炎伴有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细菌可通过损伤处侵入颌骨,导致感染的发生。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
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疾病,如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等,避免感染的发生。同时,在进行口腔手术等医疗操作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如果出现颌面部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