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抑制骨吸收的药物有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雷洛昔芬等。
1. 双膦酸盐类: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它能够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的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从而减少骨吸收。常见的药物有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等。口服方便,但可能会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下颌骨坏死等罕见不良反应。
2. 降钙素类: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量丢失并缓解骨痛。它还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疼痛的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有鲑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可通过皮下、肌肉或鼻腔给药,不良反应主要有面部潮红、恶心等。
3. 雌激素类:主要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雌激素可以减少破骨细胞的生成和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风险,因此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常用药物有结合雌激素、戊酸雌二醇等。
4.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在某些组织中表现出雌激素激动剂作用,在另一些组织中则表现为拮抗剂作用。能有效降低椎体骨折风险,常用药物如雷洛昔芬。不良反应主要有潮热、下肢痉挛等。
5. 雷洛昔芬: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代表药物。它对骨骼有雌激素样作用,能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尤其适用于绝经后女性。但可能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在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