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等。
1.急性期:通常指发病后1周内。此期病情进展较快,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可显示梗死灶呈低密度或低信号改变。
2.亚急性期:一般为发病后2周至2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稳定,但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或进展。梗死灶的水肿逐渐消退,影像学上可见梗死灶边界逐渐清晰。
3.慢性期:指发病2个月以后。此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相对稳定,部分患者可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梗死灶逐渐形成软化灶,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
脑梗死患者在各个时期都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梗死灶的演变情况。同时,要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避免再次发生脑梗死。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