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回血好但鼓包可能是穿刺角度不当、血管弹性差、固定不牢、拔针方法不正确、药物刺激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穿刺角度、加强血管评估、妥善固定、掌握正确拔针方式、合理选择血管等。
1. 穿刺角度不当:进针角度过小,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部分药液漏出至皮下导致鼓包。穿刺时应根据血管情况调整合适角度,一般与皮肤呈 15° - 30°进针,若发现角度不对,应拔出重新穿刺,同时对鼓包处进行冷敷,减轻肿胀。
2. 血管弹性差:老年人或长期患病者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穿刺后易出现渗血鼓包。穿刺前要仔细评估血管,选择相对弹性好的血管,穿刺成功后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可在穿刺部位上方适当加压,若鼓包,24 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
3. 固定不牢:穿刺后肢体活动,针头移位刺破血管壁引起鼓包。穿刺成功后要用胶布妥善固定针头,告知患者保持穿刺肢体相对固定,避免剧烈活动。若鼓包,先拔出针头,重新选择血管穿刺,对鼓包处用土豆片外敷。
4. 拔针方法不正确:拔针时按压部位不准确或力度不当,血液从穿刺点渗出形成鼓包。拔针时应先将胶布轻轻揭下,用干棉球在穿刺点上方 0.5 - 1cm 处垂直按压,按压时间 3 - 5 分钟,力度适中。若鼓包,可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云南白药膏、扶他林软膏均需遵医嘱用药,促进淤血吸收。
5. 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刺激性强,如甘露醇、化疗药等,易损伤血管导致鼓包。输注此类药物时要选择较粗、弹性好的血管,减慢输液速度。若发生鼓包,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血管重新穿刺,对鼓包处用 50%硫酸镁溶液湿敷。
穿刺后要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穿刺肢体避免过度用力和长时间下垂,以免影响血液回流。若鼓包长时间不消退或出现疼痛、红肿加剧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