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出来了应根据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粪便刺激、饮食因素、异物刺激等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手术切除、药物治疗、改善生活习惯等。
1. 遗传: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易患肛门息肉。家族中有肛门息肉患者,遗传基因可能增加后代发病几率。对于因遗传导致的肛门息肉,若息肉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复查观察变化;若息肉较大或引起不适,通常需手术切除,如内镜下切除术。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 慢性炎症刺激:肛门直肠部位长期的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肛窦炎等,炎症反复刺激直肠黏膜,导致黏膜异常增生形成息肉。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栓、康复新液等药物控制炎症。同时要注意肛门局部清洁,避免炎症加重。若息肉较大影响生活,需手术切除。
3. 粪便刺激:长期便秘或腹泻,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对直肠黏膜产生持续压力和摩擦,易引发息肉。要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遵医嘱用乳果糖口服液、麻仁润肠丸、开塞露等。腹泻者可遵医嘱服用蒙脱石散、黄连素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调节肠道菌群。若息肉较大,考虑手术。
4.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易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增加肛门息肉发生风险。应改变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腻、辛辣食物摄入。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肠道蠕动。定期体检,若发现息肉,根据大小和症状决定治疗方式,小息肉可定期观察,大息肉手术切除。
5. 异物刺激:肛门内长期存在异物,如残留的栓剂、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刺激直肠黏膜,引发黏膜增生形成息肉。要避免往肛门内随意塞入异物。若因异物刺激已形成息肉,较小的可先观察,注意局部卫生;较大的息肉需手术取出异物并切除息肉。
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肛门清洁,定期换药。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按照要求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