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时需注意选择安全水域或正规泳池、做好热身运动、避免空腹或饱腹下水、控制游泳时长、佩戴防护装备、警惕身体异常反应等事项。合理遵守这些原则可有效降低溺水、抽筋、中暑等风险,提升运动安全性。
1.选择安全水域或正规泳池:应避开未开发水域,选择配备救生员的正规游泳场所,注意观察水深标识和警示标志,避免在雷雨天气或夜间下水。天然水域要特别警惕暗流、漩涡和水温骤变,儿童需在成人监护范围内活动。
2.做好热身运动:入水前进行10-15分钟动态拉伸,重点活动肩颈、腰背及下肢关节,通过慢跑、高抬腿等提升心率。对于冬泳者需增加冷适应训练,避免突然接触低温水体引发心血管应激反应。
3.避免空腹或饱腹下水:餐后应间隔1小时再游泳,糖尿病患者需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空腹游泳易引发肌肉痉挛,饱腹状态下剧烈运动可能诱发胃肠功能紊乱。
4.控制游泳时长:建议单次游泳不超过90分钟,初学者宜控制在30分钟内。长时间浸泡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出现游泳耳等感染风险,冬季需警惕低温症发生。
5.佩戴防护装备:近视者应选用专业防水泳镜,开放性伤口需贴防水敷料。公共泳池建议佩戴泳帽、耳塞,出水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有效预防结膜炎、中耳炎等传染性疾病。
6.警惕身体异常反应:出现心慌、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终止游泳,呛水后避免强行憋气。患有癫痫、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需提前评估运动风险,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并告知同伴病史。
游泳作为全身性运动需要科学规划运动强度,建议根据个人体能制定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定期进行心肺功能检测,特殊人群应咨询专业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日常注意观察泳池水质公示信息,传染病高发期减少公共水域活动频率,如出现持续咳嗽、皮疹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