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患者起病急,会出现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低血压休克及肾脏的损害。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黏膜而感染;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可导致感染;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虫媒传播。
对于出血热的治疗,强调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防鼠、灭鼠工作,避免接触鼠类的排泄物。在野外工作时,要注意加强个人防护,穿好防护服,避免被鼠类咬伤。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只要我们加强预防,及时发现和治疗,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其传播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