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可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涉及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免疫介导的反应以及个体的遗传易感性等多个方面。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的血清转氨酶升高到严重的肝衰竭都可能出现。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诊断药物性肝损伤需要综合考虑用药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病因。
在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时,首先需要及时停用可疑的肝损伤药物,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轻度的肝损伤,一般在停药后可自行恢复;而对于严重的肝损伤,可能需要进行保肝、降酶、利胆等治疗,甚至需要进行肝移植。
为了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我们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随意更换药物。同时,要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可能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了上述提到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