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壁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壁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得相应部位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性坏死。
下壁心肌梗死的症状主要包括胸痛,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肩部、背部或上腹部,疼痛性质为压榨性、憋闷感或紧缩感,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消酸甘油不能缓解。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出汗、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低血压甚至休克等症状。
诊断下壁心肌梗死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学检查。心电图检查可发现下壁导联Ⅱ、Ⅲ、aVF 导联出现 ST 段抬高、病理性 Q 波和 T 波倒置等典型改变。心肌酶学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等指标会升高。
对于下壁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球囊或支架置入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内,以恢复血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则是通过手术的方法,用自体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旁路,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到达远端心肌。
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出院后,需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