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有肿块的原因包括急性乳腺炎、盆腔脓肿、会阴侧切伤口感染、子宫内膜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1. 急性乳腺炎:
产褥期妇女乳腺管不通畅,乳汁淤积,容易引发急性乳腺炎,导致乳房出现肿块。表现为乳房局部红肿、疼痛,伴有发热等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及时排空乳汁,保持乳头清洁,避免乳头损伤。
2. 盆腔脓肿:
产褥感染严重时,可能会引起盆腔腹膜炎,进而形成盆腔脓肿。患者会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有发热、寒战等症状,检查时可触及盆腔肿块。
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有必要,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引流。
3. 会阴侧切伤口感染:
会阴侧切伤口若发生感染,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有硬结或肿块,甚至可能有脓液渗出。
应保持会阴部清洁,按时换药,如有感染迹象,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4. 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产褥感染的常见类型之一,炎症可导致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形成肿块。患者会出现下腹疼痛、恶露异常等症状。
治疗以抗生素抗感染为主,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5. 血栓性静脉炎:
产褥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若长期卧床,容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在病变部位可触及肿块。患者会感到患肢疼痛、肿胀。
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应用抗凝药物等。
在产褥期,产妇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衣裤。饮食要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抵抗力。如果出现发热、腹痛、恶露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